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云南村官段必清: 从“废人”到富民能手

发稿时间:2017-07-07 00:00: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报

  段必清(左)为顾客挑鸡。

  段必清,这位城里长大的小伙子,到云南一个边境村一呆就是8年。从22岁到30岁,他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村里。看到村民贫困,他兴办养鸡合作社,引导群众养鸡致富;组织上推荐他考公务员,他不去,提干也不要;村官期满后,他又以“待业青年”“养鸡创客”的身份留下。他说,自己的根,就牢牢地扎在这个小村里了。

  2009年,段必清通过云南省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被选派到瑞丽市勐秀乡当村官。瑞丽是个三面与缅甸接壤的美丽边境小城,但初到这里的段必清,心情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爽朗。

  “同一批来的23个村官,我分得最偏远。”段必清任职的户瓦村,位于瑞丽市的西北山区,与缅甸仅一河之隔。从市区到村里,要走30多公里的山路,再走上2公里的渣子路……“第一天到村,坐在一位村干部的摩托车上,颠簸了一路,心里也‘咯噔’了一路,从下午走到天黑才到。”而进村后了解到的情况,更让段必清心里沉甸甸的:全村1400多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500人。村民以种植甘蔗为主,人均年纯收入仅2000多元。

  比条件艰苦更让段必清难受的是,自小父母对他十分宠爱,加之对农村工作很陌生,导致到村后自我感觉像个“废人”,啥都不会干。

  户瓦村是一个以景颇族群众为主的少数民族村,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村民绝大多数说不好普通话,段必清根本听不懂村民讲话。

  自己劈柴火、生火做饭是景颇族群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段必清有时候往往半个小时也点不着火。有一回,无奈中的段必清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父亲在第一时间带着儿子最爱吃的米线上了山,看到儿子的窘迫,父亲很是心疼。

  初来乍到,与生活上的不适应相比,工作上苦恼更多。成为村官的头三个月里,村书记交办给他的工作就是洗厕所、拖地板、擦桌子。段必清渐渐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然而,倔强的段必清也清醒地意识到,离开毕竟不是说走就能走的,不干出一点名堂来,也无法向自己交待。

  在随后的走访中,段必清竟然发现了一个意外的财富:村里闲置林地多,适合办个土鸡养殖场。

  没想到,却找不到一个支持者,村民们都觉得这孩子脑子坏了,“一个城里娃娃,以前连鸡都没喂过,这是在往火坑里跳咧!”

  段必清不信邪。2011年,他不顾父亲反对,偷偷让母亲帮忙借来6万元,承包了村里10亩荒山。为了不耽误本职工作,他拉了一位好朋友合伙,搭鸡舍、建场区、盖宿舍……原来没干过农活的他,为修一条排水沟,挖了3天,手上全是血泡。为了看护鸡场,他就地取材,盖了一间四面漏风的竹房子。夏天必须点上几盘蚊香,冬天穿着羽绒服裹着棉被才能入睡。他一住就是三年多。

  2012年初,段必清购进了1000只土鸡苗,他对照书本学、上网查,刻苦钻研养鸡技术,可是1000只鸡苗还是死了近一半。4个月后,鸡出栏了,段必清一盘点,卖鸡的钱还了租金、饲料钱,不但没剩余,还欠1万多元工人工资,合伙人气得当时就跑了。

  困难时候,原本最反对他养鸡的父亲,竟然主动提出抵押家里唯一的一套房子支持他。

  2013年初,养鸡场固定投资已达40万元,每月实现净收益2万元。此时的段必清心里有了新的想法,发起成立了瓦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统一买鸡苗、饲料,赊给村民,等鸡卖了再结账,村民养鸡成本降低40%以上;他帮村民制定养殖计划,提供技术培训,注册了“村官鸡”商标,规范了养殖管理办法,对产品进行检测、分级;在城里开设专卖店,通过“互联网+”把生态土鸡卖到了全国各地。

  对养殖户的鸡,他一律以高于市场价的15%回购。有一次,土鸡大面积滞销,但段必清信守承诺,仍然以保护价收购,“当时收一只亏一只,亏了一大笔钱!”但段必清觉得这亏吃得有意义,“合作社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很多时候帮别人的同时,实际也是在帮自己”。

  现在,段必清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鸡司令”。他创办的合作社,去年实现销售800多万元,净利润达300万元。与他合作的170户村民,户均年增收9000余元。

  “只要你足够努力,梦想就会主动来寻你!” 段必清获得了2016年云南省脱贫攻坚社会扶贫奖、2016年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近日他向记者吐露了自己今年的“小目标”:养殖户发展到300户,养鸡产业拓展到更多村寨,年销售额争取实现1200万元。(记者 聂 伟)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