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一名24岁女大学生的“村官”时光

发稿时间:2018-02-01 16:51:00 来源: 大众网 

  

  郭楠陪贫困户拉家常

  

  郭楠陪贫困户拉家常

  1月28日,77岁的贫困户贾邦校拨通了郭楠的电话“楠楠,俺老伴这手抖的厉害,你能来看看吗?”

  贾邦校,聊城莘县古城镇贾庄村孤寡老人。郭楠,24岁,贾庄村大学生村官。

  “不比别的群众,他们是孤寡老人,身边少人照顾。”放下手头待整理的文件,郭楠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贾邦校家。“你们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政府给报销90%呢,咱看得起。”贾邦校的老伴患有帕金森症,天气渐寒,病情变得严重,郭楠一句“看得起”给老两口吃了定心丸,舒展开了紧锁的眉头。

  帮贫困户解决力所能及的生活难题、带留守儿童去理发店剪头发、召集村里的老党员上党课、辅助第一书记做好扶贫完成富民强村建设的工作任务。从2016年8月任职村官以来,郭楠在这些细微而琐碎的基层工作中,完成了从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干部、从父母的掌中宝到贫困户的“父母官”等身份的转变与适应。

  有过委屈,流过眼泪

  2017年夏天,郭楠被借调到古城镇政府整理贫困户档案。

  镇里有两位同姓名的学生,其中一名学生是贫困学生,依据扶贫政策享受贫困助学金等福利,另一名学生家长得知情况后,想借用同姓名的“漏洞”冒领贫困助学金。翻出档案信息、翻出申报材料,郭楠费尽口舌反复解释,家长不但不听还称是郭楠弄错了自家孩子的身份信息。

  据郭楠的同事回忆,当时,那位家长情绪激动不听解释,一句接一句的指责郭楠,脏话不堪入耳。等那位家长被镇领导安抚离开之后,郭楠突然情绪崩溃,委屈落泪。

  “在基层工作,要内心强大。”经历这件事之后,郭楠认识到人和人之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她能理解基层群众发泄情绪的方式之一就是骂娘,改变别人很难,唯有让自己的内心变强大。

  

  提起父母,郭楠落下亏欠的眼泪

  家人给予无限牵挂与关怀

  “加班”是所有基层工作人员共同的故事,郭楠也不例外。

  去年秋天,村里建设扶贫产业项目,郭楠和同事连续一个月没有休班。月底的周末,郭楠抽出半天时间回城里家中拿换洗衣服,计划第二天一早就赶回村里。

  到家,郭楠一头倒在沙发上睡着了,朦胧中接到领导的一个电话“明天不用来了,在家休息吧。”得知女儿能休息一天,平日性情温和的郭楠母亲,竟开心的像个孩子跳了起来。

  那一刻,郭楠内心五味杂陈,既自责自己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又感激父母对自己的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

  

  郭楠和省派第一书记郭君策给党员上党课

  “党员带头”不再是一句话

  贾庄村共有702名村民,其中党员26名。由于基层党建薄弱,党员没上过党课、党员不参与村集体事务等问题突出,“党员带头”成了一句空话。

  要想搞好基层工作,必须牢牢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

  2017年7月,山东省农行组织庆七一活动,贾庄村第一书记郭君策积极响应组织,带领村里的党员走进革命老区临沂学习,这是村里的党员第一次集体出门接受党性教育、重温革命岁月,让很多党员的心情澎湃不已。

  除了定期组织党员活动,平日里走访村里的老党员、召集老党员定期上党课,鼓励党员积极参与村集体事务也成常态。

  年前,村里要修排水沟,党员带头并发动村里的年轻壮力,纷纷拿起自家铁钳,不谈工钱,齐心合力挖通了排水沟,解决了人力资金的大缺口。

  郭楠和第一书记郭君策在点滴中,悄无声息地筑起了贾庄村的党建堡垒。

  

  近两年的时间,郭楠和她身后的贾庄村一起成长、共同蜕变

  被贫困户评价“党派来帮助俺们的”

  争取扶贫基金、建设扶贫项目、开展医疗扶贫、成立合作社,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贾庄村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65户197人实现脱贫。

  “共产党使劲把咱往好日子里拽,再笨也能过好了。” 住进了危房改造后的新居,贫困户贾邦校激动不已,嘴里一直念叨现在的日子舒心,古稀之年住新居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当记者向老人询问郭楠的情况时,“大学生村官,党派来帮助俺们的。”贾邦校老人脱口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她的眼里,郭楠是个漂亮懂事的姑娘,是个可以依靠的干部,是党和国家派来帮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文化人。(记者 程洽洽)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