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李朝阳:289个红手印,是村民给我的奖品

发稿时间:2018-02-09 10:12: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报

  李朝阳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

  李朝阳是安徽省民委一名机关干部,已经干了两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他,接下来将开始第三个第一书记任期。他先后带领皖北和皖南山区两个贫困村摘掉了贫困帽,赢得了组织和村民的赞誉。2017年10月,李朝阳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并参加了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

  首战告捷,一举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2012年初,单位动员李朝阳到淮南的贫困村杨镇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这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工作,他犹豫了。

  长期在机关工作,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听说杨镇村不仅穷而且偏僻,李朝阳对自己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心里没底。后来,是父亲的一席话让他打消了顾虑。父亲说:“朝阳,你爸就是一个农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农村是你的根呀。再说了,机关干部下去锻炼锻炼,多好的机会啊……”第二天一大早,李朝阳就找到领导,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初到杨镇村的两个星期,李朝阳主要是走街串巷,熟悉村中的情况。没想到,这时候村里的支部书记因违纪被开除党籍,组织决定让他主持村党支部工作。任务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工作咋干呢?

  那段时间,村两委的事情都要他来拍板,村民大事小情都来找他,有时睡到半夜接到电话,便要起身去解决。李朝阳感觉压力山大,晚上躺在简易的宿舍中,翻来覆去睡不着。但天生有股子不服输精神的他,觉得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要用实际行动提升党支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接下来,李朝阳与村干部逐一谈心,主动向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请教……几个月下来,脸晒黑了,人也瘦了一圈,但李朝阳却很开心,因为村里的工作如何开展心中有谱了。

  怎样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成了当务之急。他首先是以村里的精米厂为龙头,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后来又利用村里的水资源优势,动员本村一名在上海务工的青年回乡创业,成立了水产养殖合作社,两个专业合作社带动一批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2014年,在他的任期即将结束时,杨镇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同时也摘掉了戴了11年的“后进村”帽子。

  二次“出征”,村里工作干上瘾了

  李朝阳要离开杨镇村了,村民们对他依依不舍。临行前,来了几十位村民,都是李朝阳帮助过的贫困户,大家一路送他十几公里,一直送到高速口……

  回到合肥,李朝阳心里觉得空落落的,晚上做梦总是梦到村里的事。这时他才感到,他在农村还没干够,他离不开那些乡亲们。

  此时,安徽省民委的帮扶点由淮南的杨镇村,调整到了池州的贫困山村——河口村。李朝阳和家人商量后,又一次向组织上递交了去河口村工作的“请战书”。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在村里干上瘾了?他笑着回答:“现在还真是干上瘾了!”

  河口村位于皖南深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条件比杨镇村还差。全村432户村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1户。

  去村报到的第二天,村干部领着李朝阳到最偏僻的村民组石马塘走访。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间小道,还没来得及欣赏大山深处的美景,就被村民“泼了一头凉水”:“我们盼修路盼了好多年,这事要是没眉目,以后你就别来了。”一位大姐毫不客气地对李朝阳说。一时间,气氛很尴尬,可李朝阳从村民的话语中,深切感受到了群众迫切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大家也是苦怕了。”李朝阳说,这次走访让他倍感压力。“我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压力为动力,和乡亲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为了尽快改变村里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李朝阳走遍全村17个村民组、400多户居民,鞋子磨烂了10多双。多方筹集资金一千多万元,修建了道路、桥梁、拦河坝、防汛堤等,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村里的基础条件改善了,乡亲们的心也顺了。李朝阳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为此,他多次带着村民外出学习考察,最后决定在河口村发展秸秆食用菌立体种植。他带领村民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首批种植的大棚平菇大获成功,部分贫困户当年就实现了脱贫。目前河口村已经形成了秸秆食用菌种植、富硒茶种植与加工、生态黄牛养殖、植保服务、农机服务等特色产业,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5.87%下降到2016年的1.74%,村集体收入也增至5万元以上,有131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再次留下来,为了289个红手印

  “基层工作越久,越感到老百姓的淳朴善良。你对他们好,他们都记在心里。”李朝阳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贫困户和残疾家庭,更是他的牵挂。

  今年66岁的孙同根患有疾病,曾进行多次手术,家庭一度陷入贫困。李朝阳听说后,多次上门,鼓励他种植优质茶叶,并推荐他参加茶叶种植合作社。如今,孙同根依靠自身努力,顺利实现了脱贫。

  “是李书记给了我们家新希望。”河口村贫困户蔡小芳说,2012年,公婆和她相继身患重病,丈夫只能放弃打工,回来照顾一家人。李朝阳与村干部主动上门,落实医保政策,安排住院治疗,帮助其丈夫就近就业,陪伴他们度过最艰难的光景。

  为了激发村民脱贫信心,李朝阳组织开办了“河口大讲堂”,邀请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村里,分享实用技术、创业经验等。同时,他还组织开展了“河口好人”“河口最美女性”等一系列评选活动,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

  转眼间,李朝阳在河口村工作满3年了。真到了要离开的这一刻,他心中有千万个舍不得。舍不得离开河口这个刚刚看到希望的小山村,舍不得离开这里淳朴的乡亲们,更放不下尚未脱贫的10户贫困户。

  李朝阳决定说服家人,再一次向组织上请战,申请继续留在村里工作。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没等他向领导开口,单位就向他转交了乡亲们挽留他的请愿书,请愿书上清晰地印着289个红手印。“不管获得多少荣誉,群众的认可和赞誉,才是对一名党员干部的最高褒奖。” 捧着满载乡亲们期望的请愿书,面对289个红通通的手印,李朝阳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眼泪夺眶而出。(通讯员 刘李源 记者 丁青)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