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中县包勒村第一书记戴航让贫困村打了翻身仗
发稿时间:2018-02-27 09:51: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5年9月,初到海拔2800米的包勒村,这个地处三县交界、四面环山的贫困村,其落后面貌令我惊讶:除了3米宽的村道,全村再找不着水泥建筑;40岁以上的“光棍”就有8个;发展滞后导致人力外流、农村“空心化”,当地连续3年新生儿出生率为零。
顶着这样的压力,我带领扶贫工作队进了村,上门入户寻“病根”:山村耕地稀少,群众主要靠养牛羊赚生计,但种植基础差,饲草料跟不上,畜牧业也就成不了气候;加之远离城镇、交通偏远,收购商都懒得往这儿跑,牲畜卖不上好价钱。
怎么办?2016年春节,整整7天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鼓捣出一份发展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为啥相中旅游?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地发展传统产业的劣势,反而成为精准定位自身资源禀赋、试水乡村旅游的优势:深山静好,自驾爱好者乐衷于此;海拔较高,山水草甸风景秀美;旅游产业普惠性高,村民皆可参与,门槛低……
说干就干。我们不遗余力跑项目,邀请企业来看了十几次,理顺营销宣传渠道,与旅行社建立联系……这个过程异常艰难,甚至有的队员在工作中还出过车祸,但扶贫工作队队员的热情一点也没有被消磨,说啥也要给老乡找一条致富的门道。
探路过程中,我们也遭遇过不理解:村里660亩草滩是难得的适宜发展旅游项目的平坦开阔地,但也是老乡放养牛羊的场地。我们上门入户反复做工作,但有的村民还有抵触情绪,像村民董发虎就说,咱村几百年来都没外人来过,搞旅游?别忽悠人了!
我们也在思考,搞乡村旅游,不是立个牌牌就行,得有吸引人的“卖点”。2016年夏,青海省首届稻草人文化艺术节在包勒村的草滩上开幕,短短两个月,远近10余万游客慕名而来。为啥搞“稻草人”?就是看中乡土气息,切合了城市市民希望到山村休闲放松的需求。
游客挤破了村子门,曾经抵触情绪最大的董发虎,恰恰也成了转变最快、挣钱最多的人,“家里开了农家乐,一年能挣十几万,比之前养牛羊翻了好几番。”其他人开餐馆、卖酸奶、卖小吃,最不济的也能到旅游场地打工,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度落寞的山村红火了。
这还不够。起初我们很着急,恨不得第二天就让群众脱贫致富,但后来发现,只有培育群众内生动力才能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于是,我们分批带村民到外地学习培训,联系酒店、餐饮等企业让村民接受实习轮训。群众的热情也很高涨,2017年冬,我们策划了“冰瀑”旅游项目,村支书秦发旺带领21户村民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每天半夜在山坡岩壁上浇水,忙活整个通宵,第二天一早就形成了“冰瀑”景观,一个月吸引2万多名游客。
去年一年,光靠旅游业村民总收入达110万元,人均增收3000多元,集体收入达6万余元,全体村民全票通过今年以投资入股方式成立旅游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5年我们进村之初,包勒村在上五庄镇21个村子里考核排名倒数第一,去年一跃冲进了全镇前三名!
两年多的扶贫路走下来,我的感受就是,找准发展的路子、激发群众的劲头,贫困村也能迎来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