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扶贫路上“女汉子”

发稿时间:2018-03-14 15:21:00 来源: 渭南日报

  在临渭区阎村镇三李村,有个“90后”女驻村第一书记罗竞男。村民们都说别看这小女孩年纪轻轻,却是个能“干大事”的人。驻村短短半年多时间里,为村民解决了不少事儿。修建标准化大棚、发展花椒产业及油葵基地、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改善村容村貌、组织大学生支教进村活动……在村里只要提起她,村民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三李村距离城区1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干旱村,现有贫困户26户、60人。3月9日,记者来到三李村,听罗竞男讲述她的驻村故事。脚底板走出来的信任

  初见罗竞男时,她正在村部整理资料。窗外柔和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洋溢着青春、活泼的气息。“这么年轻,在村上能服众吗?”记者笑着问道。“我可不娇气,是个‘女汉子’,就喜欢扎根在村上。”她言语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别看我年龄小,但曾在阎村镇政府工作过两年,对基层有很深的感情。”2015年年底,罗竞男被调至共青团临渭区委工作。两年之后,又被派驻至三李村任第一书记,从此,她便活跃在村道上、田野边。

  “听说是1991年的,今年才27岁,碎女娃能干啥?”得知第一书记是个“90后”的小姑娘,一时间,村民议论纷纷。刚进村就听到不少闲言碎语,这给本身就不熟悉扶贫工作的罗竞男更大的压力。“虽然在基层工作过两年,和群众打过交道,但要天天住在村里,我还真有些担心。”她道出了自己刚上任时的焦虑。

  这些顾虑很快被上任的忙碌冲淡,她理出头绪:要想干事要有合力,必须从村里的党员干部抓起,只有基层班子心往一处想,才能使扶贫工作形成向心力。于是,她把工作重点放在抓党建、团结和凝聚四支力量,培养村干部的履职能力、基本素质上,利用开会、外出考察的机会谈心谈话,打造了一支凝心聚力、充满战斗力的脱贫攻坚队伍。

  为摸清村里的基本情况,随后,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罗竞男挨家挨户走访、与村民聊天,详细了解了每户贫困户的家庭状况。半个月后,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她已了然于心,汇报至团区委后,依托村上实际,“一户一策”的帮扶方案出炉。

  随后的日子里,组织召开产业扶贫座谈会、外出学习先进种植技术、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前来实地指导工作、积极动员青年企业家投资入股……她带领村民为产业发展想办法,定方向,找路子。在共青团临渭区委的努力下,目前,全村已种植花椒220亩、油葵120亩。20天18栋绿色大棚“拔地而起”

  通过了解群众意愿,结合全村产业发展实际,黑番茄、黄色圣女果等特色瓜果成为三李村今后产业的发展方向,投资20万元的18栋绿色大棚已全面建成。

  对于三李村的村民来说,2017年11月7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一天,18栋标准化绿色大棚点燃了贫困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可就在20天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眼前这片大棚的建设速度让不少村民吃了一惊。为了提高大棚产值,罗竞男没少跑路,最终争取到爱心企业向三李村捐赠价值6万元的有机肥,改善基地土质,改良盐碱,减少蒸发。“每名贫困户都是大棚的‘主人’,有自己的大棚,也就有了‘钱袋子’。”对于大棚的经营模式,罗竞男已有了思路。

  同时,积极协调渭南师范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与三李村签订校地合作协议,由三李村无偿提供大棚这一实践场地,高校提供相应技术智囊团队,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校地人才战略合作。

  用真情“驻”进群众心坎

  采访中,今年50多岁的村民李耀华来到村部,眼中泛着泪花:“小罗,我家春节前能住上新房多亏你帮忙,专门跑来跟你说声谢谢。”“叔,不客气,你以后有啥困难随时来找我……”罗竞男连忙起身说道。

  曾经的李耀华家里,一个土坯房加上锅碗瓢盆就是全部家当。从村干部口中罗竞男得知,常年被脑梗折磨的李耀华,妻子早年去世,女儿正在读书,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家里养的几头猪。走访中,罗竞男当场表态:“这个问题我来想办法。”通过自己的“娘家”单位共青团临渭区委与相关部门多方协调,为李耀华争取到危房改造项目、教育扶持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去年12月,李耀华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家,猪圈里猪崽子也多了起来。

  如今,又是一年春耕时,罗竞男也踏上了新的征程,继续奔波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和三李村村民一起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愿景。

责任编辑:张小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