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毯铺进大棚 重庆女村官用结婚的钱建蔬菜基地
发稿时间:2018-03-28 08:07:48 来源: 人民网-重庆频道
在蔬菜大棚内田间学堂,杨媚(图中戴眼镜者)正在为村民讲解番茄苗该如何挂吊绳。胡虹/摄
三月,阳光乍暖,万物复苏。走进重庆荣昌区双流村,马路两边笔直的大树冒出新芽,一顶顶白色塑料大棚整齐地排列在田间,隐约间随处可见大棚内忙碌的身影。
“老田,看见杨支书了么?”
“往前走,看见那片大棚么,她就在那里。今天田间学校有课,她在那上课呢。”
老田匆匆忙忙的回完话,就转身钻进自家蔬菜大棚。大棚里的黄瓜苗已经长到他小腿高,他得赶紧给每颗苗拴上吊绳,这样黄瓜苗顺着绳往上爬,月底就能挂果出棚。“比普通种植的黄瓜上市早,价钱也更好。”老田话语中有着难掩的高兴。
顺着老田指的方向走过去,是8个蔬菜大棚,最中间一个不时传出说话的声音。
掀开大棚的塑料帘,热气扑面而来。温度比室外高出5、6度,但并不影响村民们的认真劲。7个村民蹲在田坎边,围着一个穿绿色毛衣、戴眼镜的年轻人,听她讲解番茄苗在什么时候挂吊绳,什么情况下给农药。
这个人就是村民口中的杨支书,杨媚。
杨媚在双流村任“村官”已经7年,村民们有啥技术问题,都来问她。但在7年前,她到村里挨家挨户动员村民们发展蔬菜大棚时,说破了嘴皮都没一个人理会她。
父母望她跳“农门” 她却放弃高薪当“农民”
“我父母一心想我考个好大学,有个稳定工作,走出农村,但那不是我的想法。”杨媚说。
杨媚老家在重庆铜梁区,父母都是农民,一心希望她能跳出“农门”,但她却背着父母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
“父母都务农,让我对土地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当父母知道杨媚考上了农业大学时,他们都不理解。家里人都说,好不容易有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怎么又跑大学里去种地。但在杨媚看来,种地也是学问,也能有好的前途,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传统的种植模式上,是她最大的理想。
2009年,杨媚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潼南区一家蔬菜企业,短短两年时间便升到技术主管的位置。正是在这家企业工作期间,她掌握了先进的蔬菜大棚技术,也认识了现在的老公谭锦成。
拿着每月5000元的工资,有不错的职位,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杨媚,让朋友们都很羡慕。父母朋友眼中很稳定的工作状态,在杨媚心中却离理想很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杨媚有了当村官的想法,并很快付诸实际行动。
谭锦成是重庆荣昌区人,一次杨媚陪谭锦成回家探亲,听说双流村有着悠久种植历史,便决定去考察一下。
双流村地势条件得天独厚,两条河流环绕,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非常适合蔬菜种植,当地发展蔬菜产业已有30多年历史。但村民们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只种当季蔬菜,基本靠天吃饭,一旦遇到各地蔬菜集中上市还会出现滞销。
“当时想的是现代农业技术肯定跟以前不一样了,土地里一定能刨出钱来。”杨媚说,自己掌握的蔬菜大棚技术,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天灾,也可以实现蔬菜错峰上市,提高附加值。
深思熟虑后,杨媚决定:去双流村当村官。
2011年7月,杨媚报考了荣昌区大学生村官。当年11月,她来到双流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谭锦成也背着家人辞去在城市的工作,两个年轻人商量着,准备在双流村搞大棚蔬菜基地。
他们的举动很快遭到了家人的反对,“锦成的父母知道他辞了工作,跟我一起去‘种地’,气得直接给我打电话说我耽误了他的前途。”回想当时的情况,杨媚心里多少有些愧疚。
但她知道,要取得家人的谅解,就只能做好自己的事业。
在杨媚的带动下,双流村先后有80余户村民建起了400余亩蔬菜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