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吃苦到农村”更多还止于体验意义

发稿时间:2018-08-17 07:03:48 来源: 羊城晚报

  农民家里怎么烧饭?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那里的生活条件真的很苦吗?对于城里的孩子而言,农村的生活非常陌生。今年暑假,不少南京的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农村“吃苦”,体验与平时不一样的生活。家长普遍反映,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炼了孩子们的意志,让孩子们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8月15日南京日报)

  希望孩子们吃点苦,家长们的用心值得点赞。选择送孩子到农村“吃苦”自然也是方式之一,因为与城里的生活条件相比,还有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为了基本的生存,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孩子到农村生活,首先要适应环境从优越到相对恶劣较大的“温差”,其次是有机会参与到一些比较具体的劳动中,如生火做饭、抓鱼摘菜等等。的确,这对孩子是一种锻炼,有助于磨炼孩子的意志。同时,让孩子看到农村同龄孩子的生活,内心有所感悟,懂得珍惜眼前的生活。

  不过,也要理性地看到单纯几天的农村生活,对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作用其实比较有限。首先,品质养成需要较长的周期,不是几天可以速成的。其次,这种“代入式”的“吃苦”,与真正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初来乍到,免不了有新鲜感、新奇感,一些从未见过、干过的事情,尝试起来显得兴奋而快乐,很难说就是以苦为乐。可见,“吃苦到农村”,浅尝辄止,更多还是体验的意义。

  什么是孩子吃苦教育的正确姿势,的确有待探讨,但无论如何,简单将吃苦教育等同于艰苦环境的体验,还是很肤浅。让孩子能吃苦,恐怕家庭还应从减少他们依赖切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不因条件优越而溺爱包办,引导孩子自主自理,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确立获得须付出的观念等等。只有在生活化的持久历练下,吃苦精神才可能水到渠成。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