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重庆荣昌:让非遗文化绽放乡村“诗和远方”

发稿时间:2018-09-11 09:44: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

  荣昌陶器、荣昌夏布、荣昌折扇,是重庆市荣昌区拥有的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非遗特色文化,荣昌区频频亮相海内外文化经贸平台。2016年、2017年,荣昌夏布服饰两次惊艳中国国际时装周,三大国家级非遗产品走进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今年5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荣昌应邀设置非遗专区,集中展示荣昌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百件传统与现代非遗展品的碰撞融合,让世界深刻感知了荣昌非遗的魅力。

  通过在文旅产业中深度融合非遗文化因子,初步形成重点资源带动特色集聚,重点企业推动整体发展的模式,荣昌——成渝经济带上的“非遗之城”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结合乡村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发挥特色文化引领作用,荣昌“三大非遗”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创业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2017年荣昌非遗项目及关联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目前,荣昌陶器及关联产业产值35亿,带动就业6000余人。全区共有夏布出口企业29家,年产值约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3家。在荣昌区盘龙镇返乡农民工夏布微企孵化园,近百家微型企业风生水起,夏布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年产值已达上亿元。

  因地制宜做强“一片陶”

  荣昌陶器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100多年前就销售到东南亚地区。荣昌区安富街道现在是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不仅陶土资源丰富,陶产业发展也生机勃勃,已经初步构筑起陶文化旅游消费地带和陶产业链,陶文化与旅游产业迅速发展。

  走进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小栖”民宿,青砖绿瓦掩映于一片挂满沉甸甸橙子的林间,颇有“大隐隐于市”的悠然闲适。进门便是一排青竹,房屋结构是一进四合院,主厅是一间茶室,摆满了各种精美的手工陶瓷工艺品。一对四川美术学院(简称川美)毕业的90后小夫妻“隐居”在这里,与当地村民一起以陶文化为基础,发展陶主题民宿,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融合的特色道路。

  “通安小栖”民宿就是陶旅融合的一个产物,它的经营者是90后小伙管永双和妻子李云杉。还在川美上学时,管永双就跟随老师到荣昌采风,第一次来就被荣昌上好的陶土惊艳到了。

  “我是工艺设计陶瓷专业的,这里的陶土我认为是最好的,能做出上等陶瓷作品。”2014年从川美毕业后,管永双和妻子毅然来到荣昌区安富街道,扎下根来,专心制作陶艺。开始是在一家制陶厂做设计,一年后有了一些积蓄,小两口决定到农村租民居,自己造窑做陶。

  这间“通安小栖”民宿,便是他们与当地通安村一起打造的以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这里不仅提供了乡村旅游休闲场所,还能够收藏陶艺品、体验制陶烧陶,让陶文化在乡村文化中牢牢扎根。

  安富街道通安村党总支书记张雪告诉记者:“通安村的民宿将会逐渐开放染布、插花、做陶等项目,充分地利用本土的陶文化,让乡村旅游与乡村文化有机融合。”

  通安村所在的荣昌安富街道,除了围绕陶产业进行优化升级之外,还拓展融合发展思路,打造“安陶小镇”,强化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根本”,着力挖掘陶历史和陶文化,大力培养陶人才,培育和发展陶市场,打造宜居宜游、宜业宜商、安民富商的陶文化主题特色小镇。

  安富街道现有文创企业40余家,规模制陶企业15家。2015年以来,随着安陶小镇游客接待中心、陶宝古驿道、陶宝古街等旅游设施项目先后落地建成,2017年,安富街道陶产业年产值35亿元,接待游客30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近1亿元。今年一季度荣昌全区接待旅游人次172.68万人,同比增长27.05%;旅游总收入51804.45万元,同比增长36.12%。

  围绕做强“一片陶”,荣昌在抓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还重点打造荣昌陶瓷工业园,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招商措施。先后引进唯美集团、惠达卫浴、金意陶陶瓷集团、简一陶瓷有限公司、北京创导工业、北京奥福等一批国内高端陶瓷项目,项目总投资92亿元,达产后年产值预计100亿元以上,力争落地30—50家电子陶、环保陶、生物陶、打印陶科技型企业,推动产业集群达到300亿元左右规模。

  根植传统文化做靓“一匹布”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在西装上别了一朵引人注目的红艳“海棠花”,引发了一场小小的“海棠旋风”。这朵特别的“海棠花”,便是以苎麻为原料编织而成的荣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制作的衍生品。

  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荣昌夏布,以“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的特点而闻名,早在清朝康熙时期,就已远销朝鲜、日本等国家。2017年,荣昌夏布及关联产业产值达31亿元。

  位于长江流域川渝交界处的荣昌,有适合苎麻生长的特有地理气候优势。夏布不仅成为了特色文化,更是深植于乡村生产、传统生活的血脉里。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就满了弦,幺妹就把麻团挽。”在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石田二村,记者见到了正吟唱夏布神歌的荣昌夏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颜坤吉。现年88岁的颜坤吉,正是荣昌夏布的第27代传承人。

  康熙五十二年的“湖广填四川”,位于广东的颜家祖辈来到重庆荣昌盘龙镇,开始了织夏布的营生。自小耳濡目染的他,8岁开始挽麻子,12岁就会织布了。割麻、打麻、绩纱、挽麻团、牵线、穿扣、纺织……十几道工序完全手工完成。

  颜坤吉的儿子,67岁的颜太贵是荣昌夏布区级传承人。当时由于家里没有田土,全家要靠夏布织造来维持生计。为了传承这门技艺,长子颜太贵跟他一样,在8岁时就开始学挽芋子,年轻时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当两位老人渐渐离开这个行业,这个家族的传承故事依然在继续。颜坤吉的孙女颜先英如今也从事夏布生产行业,见证荣昌夏布从一张张乡土织布机上,如何飞向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张义超对荣昌夏布情有独钟,多次携荣昌夏布创意作品,登上国际国内舞台,包括在北京恭王府举办的“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在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中国沉思:时尚之旅”时尚艺术展上的惊艳亮相让中西方对传统东方美啧啧赞叹。在“荣耀中国草·昌盛巴渝根”荣昌夏布创意作品发布会,60套融合了荣昌夏布工艺与陶文化元素的夏布创意作品,登上了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平台——中国国际时装周,向全世界展现了荣昌源自千年传承的文化自信和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需要‘动起来’而非‘冻起来’。”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告诉记者。2008年荣昌夏布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推动传统产业技改研发、提档升级,当地设有传统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同时还鼓励培养技能人才做“传播者”,加大夏布衍生品开发力度。荣昌夏布被制作成家居饰品、床上用品、中高端服装等等,市场前景广阔,2017年出口创汇达上亿美元。

  “夏布已成为地方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曹清尧说。“非遗既要保护,更要传承,也要用活、用好,使得非遗回归生活,在当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

  荣昌夏布目前正积极开拓传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建成重庆市首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同时,积极引进高校,建立研究机构,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荣昌夏布研发中心,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湖南华升合作,建立中国麻纺业创意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数据中心和电商平台,以创新带动夏布产业深度发展。

  与此同时,荣昌还利用“夏布小镇”,打造旅游体验、展示营销、创意机构等服务贸易,引进国内设计研发、品牌推广、工作室入驻,引进一批夏布制造龙头企业,实现“强强联合”。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