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驻村第一书记王璞助力脱贫记

发稿时间:2019-08-04 16:28: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消费扶贫“新模式、产业扶贫“三因法”、联系群众“三步走”……短短一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他带领工作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总结出一套“精准扶贫方法论”,并像企业家一样经营,重组整顿脱贫车间,开办育肥羊场,成立“杠子队”,打造以村名“昔尼乌素”命名的农产品品牌……200多户的小村庄,成了他服务群众的大舞台。他就是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长顺镇昔尼乌素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璞。

  王璞是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政府办一名干部,2018年6月任化德县长顺镇昔尼乌素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以来,他以军人般的执行力,不折不扣落实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在党建、产业扶贫、助力民生等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绩。更为可贵的是,他善于思考,研究总结出一套“精准扶贫方法论”,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誉。

  驻村以来,王璞针对村委会办公场所陈旧等问题,王璞积极与其派出单位沟通,协调争取资金38万元,对村委会进行维修,并新增文化室、活动室、会议室等。办公场所焕然一新,大大方便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办公、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村委会阵地建设。

  王璞发现,在现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做文章,是一个迅速增加收入的突破口。昔尼乌素村是一个养牧畜大村。他紧紧抓住帮扶单位政府办的协调优势,依托京蒙帮扶项目——育肥羊场,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村社合一的经营模式,合作社每年向村委会交租金5万元,并且对贫困户的羔羊每斤高于市场价1元进行收购,使贫困户每只羔羊能多收入30-40元。

  芨芨草也是昔尼乌素的一大资源。王璞和“村两委”还引进扫帚加工厂。其中长期雇佣贫困户3人,月收入3000元。同时,加工厂长期大量收购芨芨草,每斤比市场价高于0.5元进行收购,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与此同时,他与村干部积极沟通,对已有集体经济脱贫车间进行整顿重组,引进集装袋加工,并带动全县27处脱贫车间生产加工。吸纳务工人员12人,贫困户6人,个别机工月收入突破5000元,为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璞和驻村工作队发现,在农忙之外,其余时间乡亲们多数无所事事。如何不用到外地打工,也能有更多事情做呢?当地有一个习俗,亡人出殡的时候,家人倾向于付费请人抬棺入墓,而不是用车拉。这些用杠木抬棺材的人就叫“杠子队”。王璞觉得这是一个解决本村闲散劳动力问题的办法。他带着驻村队与有劳动能力村民沟通,组织他们成立了“昔尼乌素杠子队”,为附近各村提供有偿服务。

  目前,参与“杠子队”一共47人,其中涉及贫困户24人。王璞还协调帮扶单位政府办,为杠子队在化德的繁华地带挂了巨幅广告牌,并组织村委会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目前,“昔尼乌素杠子队”远近闻名,为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以及河北省的康保县、尚义县服务。初步统计,杠子队的年收入60多万元,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

  去年,昔尼乌素的马铃薯出现严重的滞销问题,一斤两毛多钱都无人问津。王璞主动联系对口帮扶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以0.65元的价格收购农户马铃薯,不仅卖掉了本村的马铃薯,还帮助邻村马鞍桥卖掉10多吨马铃薯。

  农村有不少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而城市企事业单位有需求却找不到货源。王璞认为,打破农产品销售困境,驻村干部大有可为,可以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增进双方信任问题,搭建起双方合作的桥梁。

  通过他们的努力,现在呼市民族学院已经成为昔尼乌素村马铃薯的常年订单销售单位,并还帮助昔尼乌素村销售小麦面约10吨、莜面约10吨、胡麻油约5吨,切实解决了农户卖粮难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王璞将这种驻村干部对接货源(贫困村)和需求(城市企事业单位)的方式,起名“USA模式”(Unit Supported Agri-culture,单位支持农业)。今年,他们的产业扶贫重心是实践这个模式,争取更多企事业单位成为包扶村农产品的订单方,推动消费扶贫工作。“化德农产品具有明显的产地优势、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通过融入互联网、物联网等手段,加大品牌化运作,有望成为继‘化德服装’之后的又一个支柱性产业。”王璞这么认为,并积极推动农产品产业发展。

  目前,在王璞的倡导下,昔尼乌素村以村名注册了农产品商标,并正在争取和引进杂粮加工企业,推动本村乃至周边优势杂粮形成规模。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