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如何打赢消除绝对贫困歼灭战

发稿时间:2020-05-24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5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的入门大厅里,脱贫攻坚倒计时牌上显示还有“222”天。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如何确保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怎样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脱贫质量能否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绝对贫困画上句号,乡村振兴的战略思路又当如何谋划?全面小康收官之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筑基——抓牢产业扶贫的“牛鼻子”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一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内丘县岗底村的苹果到了疏果的阶段,虽然开了培训会,但还是要现场看一看;邢台前南峪村下了场雨,那边的板栗要做好病虫害防护;易县的红树莓基地也要去看一看。”

  常年行走在农田林地,郭素萍见证着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这些年来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变化翻天覆地,广大果农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都在提高。归根到底,要靠产业兴旺,才能确保贫困群众增收有望。”

  今年郭素萍把“加强现代核桃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建议带上了两会,“核桃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的特色产业,通过技术体系推动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老百姓世代生活的穷山、苦山就成了金山、银山。”

  “我是一名人大代表,也是一名搬迁群众。”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说。

  3年前,罗应和与村民们从不通水、不通路、不通网的惠水县斗底村搬出,成为贵州省188万依靠易地扶贫搬迁过上幸福生活的贫困群众的一员,“住下来了,就得考虑后续怎么发展的问题。”

  “我多次走访其他地方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调研发现扶贫产业发展往往缺乏指导,引进新技术也很盲目。建议地方政府要成立专项基金,多渠道推动搬迁社区的就业指导,培养搬迁群众自身的‘造血’能力。”罗应和说。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832个贫困县每个县都有两三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扶贫主导产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都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减贫效果最好、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是保证脱贫攻坚质量的根基。

  “下一步就是打牢扶贫产业的根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增强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扶贫产业的效益,打造出属于贫困地区自己的前进‘引擎’。”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史秉锐说。

  

  巩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截至2020年4月,云南省已经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5月,毛南族也实现了整族脱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跨过贫困线,见证着“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历史承诺。

  “毛南族的脱贫,是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实现的。”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长黄炳峰说,下一步,要通过总结民族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探索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路子,“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代表,我们希望能够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给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更多的‘领头雁’。”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去年在两会上提出了农村网络建设不足,尤其是4G信号覆盖薄弱的问题。“没想到自己人还在北京,就有相关部门的人前来过问,可见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上的决心和信心。”余留芬说。

  “地处边远山区的群众即使脱贫了,依旧面临返贫风险。”余留芬提出,边远山区一直是脱贫的重点和难点攻坚地区,目前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务工经商条件、人才储备、数字经济状况等生产生活要素依然薄弱,无论是农民个人还是农村扶贫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仍然有限。她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等社会救助对象在中央困难群众救助资金测算分配中的权重,同时兼顾边远山区“后脱贫时代”发展的多向可能性,对攻坚任务重的边远山区给予资金倾斜支持。

  

  衔接——把脱贫作为奔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

  走进安徽省池州市霄坑村,溪水潺潺,鸟语花香。2000多亩茶园,承载着霄坑人脱贫致富的希望。“霄坑村是典型的山区,人均只有三分冷水田,种什么收成都不好,但偏偏种植的绿茶香气浓郁、甘甜醇厚。有一段时间村民为了多赚钱,大量砍伐林木,盲目扩大茶园。好在村‘两委’及时引导村民走生态茶叶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保护山林,打造茶旅融合,不仅收入翻番,村庄的人居环境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霄坑村党委书记王建伟告诉记者。

  通过此事,王建伟体会到了“农村干部既要解决贫困问题,也要目光长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脱贫作为奔向美好生活的起点。等绝对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之后,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需要强有力的带头人,带大家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王建伟建议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对不同地区的村干部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既要提升能力,更要磨炼品质。

  “打牢基础,需激发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木华说,激活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关键在于“有业可创、有工可就”。“贫困地区缺的不是特色农产品,而是让农产品值钱的各种要素。”刘木华建议,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冷链物流,让农村产品“出得去”“及时到”,“千方百计发展好乡村产业,让贫困户有适合自身条件的创业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环境美是面子,产业美是里子,精神美是根子。”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这样总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之路。他告诉记者,这几年,裴寨村大力发展红薯产业,把红薯升级成酸辣粉等薯品,不仅把产品卖出了国,还打造了“红薯粉条文化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把裴寨村打造成了具有太行文化特色的村落,“做实产业根子,做厚文化里子,乡村就能把短板变优势,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责任编辑:胡梦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