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喀斯特山地上的“种植奇迹”

发稿时间:2020-10-03 09:03:00 来源: 农民日报

  峰陡如屏,色似水墨。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乐安村,被当地人称为“国画山”的山峰屹立在正前方。

  山景虽美,带给当地村民的却是多年来挣扎于石漠化的贫困。坐落于云贵高原东部的关岭县,境内山体多起伏绵延,地貌形态千姿百态,峰林、溶洞等随处可见,熔岩面积占全县面积超80%,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是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战场。

  短短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过去“巴掌大小、土比纸薄”的石旮旯地和荒山之上,如今连绵起伏着成片的火龙果园,一个个怒放的“红色火球”渲染着满山碧绿。关岭火龙果缘何在十几年间勃然兴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如何把握?面对产业的不断扩张是否具备持续带富能力?带着诸多问题,记者走进关岭一探究竟。

  敢种敢干 誓与贫困战到底

  山多、石多、灾害多,水少、土少、植被少,关岭面对的是棘手的石漠化难题。

  贫穷不是光彩事,致富要有雄心志。

  能否找到一个特色产业,既能产生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效益,又能推动石漠化治理的不断改善,是关岭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火龙果“落户”关岭,始于贵州省对该产业的引进。2001年开始,贵州省果树科研所从海南引进红皮白肉和红皮红肉两个品系的火龙果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培育出“紫红龙”“晶红龙”“粉红龙”等一系列新品种,且在品质和丰产性等方面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

  引进火龙果到石漠化严重的关岭试种,源于农业科技人员的大胆推想——火龙果耐热耐旱、喜光耐阴、喜肥耐瘠。贵州喀斯特山区特别是低热河谷地带的气候条件,跑水、跑土、跑肥的瘠薄土壤,与原产地海拔低、温度高、干旱少土的自然生态条件接近。

  “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区土地贫瘠、降雨量少、生态脆弱,常年冬春连旱,栽种农作物须沿缝而种,不适宜发展传统农业产业。”关岭县委书记黄波表示,2005年起,关岭把火龙果作为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的抓手,在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区进行产业布局。

  在石漠化严重的花江镇峡谷村,关岭自治县板贵火龙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德玉率先在石旮旯地里种下火龙果苗,成了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别人栽花你种‘刺’,要它有啥用?”面对不解,张德玉扛住了压力。“第一次挂果时,亲朋好友都来品尝,纷纷说好吃,卖得收入3000多元,是种植苞谷收入的10多倍。”回忆起以前的情景,张德玉难掩笑容。

  收入是最好的指挥棒。村民纷纷退掉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在县里的支持下大面积种植火龙果。目前,该村60多户村民种植火龙果已近2000亩。

  种在石头缝的火龙果,创造了喀斯特地区的种植奇迹。

  盛夏时节,走进峡谷村火龙果果园,从仙人掌般通体碧绿的茎上摘下一个大个头火龙果,清香扑鼻而来,紫红的果肉紧致水灵,黑色的籽实细腻匀净。

  “火龙果刚开始挂果那几年,还未成熟就早早被人订光了。”种植户郑小友回味着当年市场的宠爱。那时,红心火龙果每斤批发价10元,亩均收入超过2万元。

  曾作为礼品的关岭火龙果,不知不觉间打开了巨大的市场,很快得到京、沪、粤、浙、渝、湘等地消费者青睐,七成销往省外。

  筑基产业 提质增效战市场

  随着火龙果产业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火龙果种植的“甜头”,不断扩大火龙果种植规模,将火龙果从荒山荒坡向田间地头转移。

  提高组织化程度,成为关岭火龙果产业发展迫切要迈过的门槛。

  “要把火龙果真正做成一项富民产业,必须扩大规模、开拓市场,打造和保护好品牌。”关岭县委副书记韦锋介绍,近年来,关岭坚持把火龙果作为最重要的生态扶贫产业来抓,已整合农业、财政、发改、扶贫、林业等项目资金7000万元,建成火龙果基地1.5万亩,投产1万亩。

  合作社的纽带作用更加凸显。花江镇白泥村是水库移民搬迁村,为了更好地推动火龙果产业发展,白泥村村委会牵头成立精品水果合作社,全村共有130余户种植散户加入合作社,管理面积超过1300亩,进一步统一了生产管理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为品牌创建打下了基础。

  盛果时节,一批批经自动化筛选的精品火龙果被统一装箱,从白泥村直送广东、浙江等地大型商超。“村里的果子由合作社组织农户按需生产、订单销售,种植户完全不用担心销路问题。”白泥村村委会主任任德进笑言,合作社的火龙果销路很好,以至于建好的冷库基本用不上。

  上关镇乐安村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乐安村的1800亩火龙果基地规模过大,缺管理、缺投入,经济效益不明显。”关岭县农旅投公司董事长刘胜龙介绍,经政府同意,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对基地进行了接管,增加农户土地收益;同时聘请农户到基地工作,实现农户稳定增收。

  为拓宽农户销售渠道,助力农户增收,农旅投公司还利用现有销售平台,集中统一收购进行销售,切实帮助农户解决销路问题,给广大果农吃下“定心丸”。

  针对目前省内外火龙果产量不断攀升、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关岭自治县供销社、农旅投公司等部门聚智凝力,不断拓展思路、打开销路、寻找出路。

  鼓励县内企业贵州福农宝、贵州海俊岭农业等公司采取线上、线下渠道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充分借助帮扶城市优势,在青岛市设立农特产品专柜;引入厦门电商平台公司在关岭成立社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火龙果……

  各种销售渠道畅通,火龙果不愁销路,老百姓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实现了脱贫致富。

  从更宏观的层面看,火龙果产业带给关岭的远不止这些。“通过发展火龙果产业,全县有效治理石漠化土地3000余亩,石漠化率下降了6个百分点。”韦锋认为,要把经济账和生态账、政治账结合起来算,才能更加充分认识到关岭火龙果产业在治理荒漠化和脱贫攻坚进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品牌引领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不同产业的收益率会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动态平衡。

  随着国内火龙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火龙果供给从稀缺走向充裕,市场价格趋于理性化。以贵州省为例,2019年,全省已种植火龙果9.8万亩左右,总产量达7.2万吨,产值达6.1亿元,每公斤售价从20多元降到6元左右。

  由于产业起步晚、发展程度不高,过去一段时间贵州对火龙果品牌建设重视不足。虽然有罗甸、关岭火龙果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但至今未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虽然火龙果现在已是一项富民产业,但已经到了巩固提升的关键期,精细管理、开拓市场、夯实品牌我们都在进一步破题,这也是一项产业发展的固有规律。”安顺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宋正钧表示。

  变化逐渐出现。2016年,关岭红心火龙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由此迎来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新时期。乐安、田坝火龙果基地先后进入有机食品转化期,品牌效应逐步提升。

  为了提升火龙果品牌影响力,关岭连续多年举办关岭火龙果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深入基地开展采摘体验活动,充分借助电视台、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加大火龙果宣传力度,将关岭火龙果从农业品牌打造升级为“地方名片”,推动关岭自治县农文旅产业不断融合发展。

  不只是关岭,在“黔货出山”的产业导向下,打造农业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已成为贵州省的共识。贵州省水果专班常务副班长王瑶表示,火龙果产业发展要强化品牌引领,突出绿色、生态、健康、安全优势,打造“罗甸”“关岭”区域公用品牌,“黔龙果”“关二果”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全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贵州干净果好吃果”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

  “关岭将主动入位贵州省水果品牌创设战略,顺势而为、借势而起,让火龙果在石漠化地区火下去,让老百姓的日子红起来。”黄波对关岭火龙果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临别时,夕阳西下,远山在漫山遍野“红色火球”的渲染之下依稀可见。火龙果与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美丽邂逅,成就了一场“相遇更美”的种植奇迹。

责任编辑:李华锡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