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播撒致富的种子

发稿时间:2020-10-20 09:57:00 来源: 农民日报

  

  图为贵州省岑巩县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编者按:今年,我国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而在所有农业产业中,良种是源头,是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及各级种业管理部门扎实推进种业扶贫工作,通过制种产业和依托种质资源利用的特色优势产业帮助不少贫困户闯出了致富新路子,也强化了优质种子种苗的源头支撑,发挥出了脱贫攻坚的“种子力量”。

  “去年,通过订单种植,保价收购,我家一年生产种薯192吨,一年收益达到了28万元!”2019年,在云南宁蒗县及周边区县,像烂泥箐乡刘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永贵这样,通过发展种薯产业脱贫致富的不止一例。

  放眼全国,近年来,湖南怀化、河南济源、福建建宁、甘肃张掖、新疆喀什等地依托当地自然条件优势,依靠制种产业、特色种业摘掉了穷帽。青峪猪、大别山黑山羊、略阳乌鸡、遮放贡米……优异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带动不少贫困地区实现了“弯道超车”,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全国种业系统凝心聚力,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拉动、产业带动,多措并举推进“造血式”精准扶贫,以种业扶贫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制种基地建起来 致富门路闯出来

  “通过现代化规模制种基地建设,增强与当地农民合作的深度,与农民合作发展制种产业,是帮助资源匮乏、设施不足地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说。

  在湖南怀化,通道县境内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境况曾经让这个地处深山的贫困地区无以为继。但对发展制种来说,这却是块“宝地”。

  “正是因为多山的地理环境,耕地多被群山环绕,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气候环境,非常适宜杂交水稻制种,而种子对于运输时限要求不苛刻,即使交通设施较差的区域也能按期运出。”袁氏种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看到当地独特的地理优势,自2013年起,袁氏种业开始在通道县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以芙蓉村、江口村建设的2000余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为依托,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农资、农机、技术培训的投入下,不少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为了“制种专家”,间接带动该县150余农户参与了制种经营,为贫困农户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制种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不止一例。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一直是当地贫困人口较多的区域。但适宜的地理纬度、良好的隔离条件,给予了济源市蔬菜制种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近年来,当地制种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

  通过投入资金强化基础设施,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在当地建设种子基地面积1.35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和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为王屋山区制种产业的稳步发展筑牢了“地基”。通过制种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全市8个镇的4130户制种户,年均增加农民收入7200余万元。

  近年来,越来越多种子企业把制种基地建设位置瞄准了贫困山区,通过与贫困村共同开展制种、合作经营,不但保障了种子质量,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河南滑丰种业在全省小麦繁种和优质专用粮生产基地面积达30万亩,带动农户6万户,基地农户年增加经济收入近9000万元;金源种业在湖南郴州市良田镇打造“扶贫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5000亩,带动6个贫困村1000余贫困户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如今,制种产业已经成为不少贫困地区最有奔头的产业。

  变资源为资本 特色地方品种撬动优势产业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物种资源丰富,只有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开发利用好各地特色资源品种,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带动农户持续增收,才是贫困地区脱贫解困的根本出路。”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只有把特色资源打造成特色品牌,提升产业效益,用自身“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在四川省通江县,肉质细嫩、风味独特的巴山土猪——“青峪猪”已成为拱开通江县致富大门的“金猪”。为了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巴山牧业加大种质开发利用,发挥在青峪猪保种扩繁上的生产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和企业发展规划,确定了70多个青峪猪产业扶贫重点村。创建统一提供猪种、饲料、养殖技术、疫病防控、生猪保险和保底回购育肥猪“五统一、一回购”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与贫困养殖户签订协议,确保了养殖出栏合格青峪猪每头不低于300元-500元的纯利。目前,已累计发展816户贫困户养殖青峪猪7931头,实现纯利592.7万元,人均实现纯收入1978.3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地方优良种质特性的认识加深以及对优质品牌的追求,我国地方品种在开发利用、良种培育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像“青峪猪”一样,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再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深度挖掘利用特异种质资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成了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湖北省罗田县,依托大别山黑山羊品牌价值的提升,当地形成了集育种、养殖、屠宰加工、产品研发与营销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带动全县175个村406户贫困户养殖黑山羊,其中,超过60%以上的贫困户实现了人均收入过万元;云南德宏特色地方品种“毫秕”,经挖掘开发后,打造“遮放贡米”品牌,年产值4.62亿元,实现农民年增收2.88亿元……在不少贫困地区的脱贫路上,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成了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致富法宝。

  凝聚行业合力 种业系统对口帮扶显成效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有不少硬仗要打,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各项工作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农业农村部充分发挥种业优势和体系优势,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组建脱贫攻坚“智囊团”,为重点贫困地区种业产业发展切诊把脉、献计献策。

  种业扶贫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对好品种。在来凤县,为找到适合当地气候、水土条件的水稻品种,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支持开展武陵山区抗性耐旱水稻品种筛选和制种精准扶贫模式创建,积极发展水稻制繁种基地1000亩,为制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4月,为帮助湖南省来凤县抗击疫情保春耕,协调专人赶赴安子村实地调研,为当地春耕农资供应解决了燃眉之急,保障了当地春耕生产的顺利开展。

  扶贫先扶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在“百合之乡”湖南省龙山县,品种单一、综合品质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升当地百合良种繁育技术水平是破题的关键。为此,农业农村部调动专家资源,于2019年成立种业专家服务团,通过“结对服务”“包片服务”“应急服务”等形式,在百合良种选育、栽培生产、展示示范、人员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指导。近年来,随着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十分高涨,如今百合产业覆盖全县1.2万户4.5万贫困人口,其中6380户23680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从选产业、建基地,到供品种、扶技术,近年来,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带动、产业拉动,扎囊青稞、龙山百合、咸丰茶叶、那曲牦牛、张家口杂粮、安子村藤茶等特色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土地流转、带动务工、合作分红、种植收益……产业的带动更是在当地实现“一地生多金”,增收渠道也更多了,产业效益提升了,不少贫困农户从优势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在这场全国种业扶贫的大作战中,种业行业凝心聚力,共同吹响了助力脱贫攻坚的“号角”。其中,作为企业与政府的纽带,行业协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疫情期间,中国种子贸易协会在林西县举办了扶贫种子线上捐赠活动,向当地捐赠了近50万元的作物良种;2018-2019年,针对河北省平泉市、康保县等6个贫困县需求的共20多个农作物品种,中国种子协会累计组织捐赠种子价值共计46万元,受益贫困户1253户。同时,积极引导安徽荃银高科、湖南奥谱隆、雪川农业等龙头种子企业到贫困区县投资发展,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引入了“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崔宁宁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