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从军营到乡村,越走路越宽

发稿时间:2021-09-26 09:38:00 来源: 解放军报

  2021年元宵节前夕,江苏省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退役军人袁永勤(右)开办的家庭农场,在过年用工紧张之际帮他采摘青椒。 张传杰摄

  写在前面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将退役军人作为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来源。8月,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积极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创新方法路径,找准退役军人融入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培养了一批退役军人“领头雁”“土专家”“田秀才”,助力退役军人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

  秋风送爽,稻花飘香。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黄花塘镇芦沟社区,退役军人蔡海林创办的生态农业公司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2018年,他和合伙人筹资承包了当地2400亩土地从事虾稻种养,生产的稻米被评为“江苏好大米”金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300多名村民就业增收。

  “创业之初,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门外汉’,公司筹建遇到不少困难。多亏盱眙县委和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给予大力帮扶,帮公司一次次渡过难关,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绩。”蔡海林感慨万分。

  脱下军装,告别军营,再出发的起点在哪里?在江苏省淮安市,一批又一批退役军人像蔡海林一样,在乡村振兴的火热“战场”找到了答案。“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能吃苦、能坚守、能钻研、能把父老乡亲放在心上的有担当的人,这些特质都能在退役军人身上找到。”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陈继业介绍,作为退役军人的“娘家人”,他们将退役军人乡村创业指导纳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退役军人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种途径,目的就是紧扣乡村振兴需求,让更多返乡的退役军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贡献退役军人的力量。

  众人划桨

  打通退役军人“回乡路”

  华灯初上,在淮安市盱眙县街头,一家店内装饰充满“军”味的龙虾店生意火爆,门口等待就餐的顾客排起了长队。

  这家店的店主龚壮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后好几年都在外地打零工。“我的家乡在盱眙县淮河镇,前些年听回乡创业的战友说,农村创业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在政策、制度等方面不太完善。所以我虽然一直有创业的想法,但还是留在大城市寻找机遇,没考虑回乡创业。”龚壮说。

  让龚壮改变想法的是淮安市专门为退役军人回乡创业打造的“绿色通道”。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曾针对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退役军人都和龚壮抱有相同的想法,农村创业环境不佳是制约他们回乡的最主要因素。如何为退役军人搭建创业就业平台,打通他们的“回乡路”?淮安市改变以往单一部门“小马拉车”的传统思维,在淮安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下,推动党群组织、高校院所、社会团体、企业商会等各方面力量整合汇聚,出台引导和激励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的“十条意见”给予政策倾斜,联合全市11家银行推出退役军人“金融优待”服务套餐,设立超过千万元的创业引导资金,通过建立全过程服务链,共同画好服务退役军人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的“同心圆”。

  2020年,龚壮获悉盱眙县要开办乡村振兴龙虾产业链培训班的消息后,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参加。在系统学习了龙虾养殖、烹饪、营销、深加工等课程后,龚壮创业愿望强烈,盱眙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当地龙虾创业学院在饭店选址、贷款申请等方面对他进行了帮扶指导。今年4月,龚壮的餐厅开业后生意很是红火,他又和两名战友合伙承包了一个水塘,进行龙虾养殖。

  “当初的‘小梦想’还真照进了现实,回乡创业这一步我走对了。”龚壮的笑容里满是幸福。

  精准施训

  锻造产业振兴“金刚钻”

  时下,淮安市淮阴区淮高镇三河村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60亩小米椒进入采摘期,一株株辣椒披红挂绿,煞是好看。

  “这块地夏秋季种小米椒,冬春季种羊肚菌,每亩地收益预计能超过1.6万元。”走在田埂上,公司负责人、退役军人李驰眼里满是憧憬,“今年年初,我参加了一次培训班,经过指导规划了这片土地的种植项目,仅仅过了半年就尝到甜头。”

  李驰参加的是一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班,受训学员是淮阴区50名退役军人,老师是来自淮阴师范学院淮安乡村振兴学院和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农技专家、种植能手,培训采取课堂教学与实地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内容既涉及大棚蔬菜栽培、花卉培育与苗木栽培、水产养殖疾病预防等特色种养殖技术,也涵盖农村法律法规普及、新型职业农民从业能力素质提升等诸多方面。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对人才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从精细化技能培训入手,改变过去“大水漫灌”思维,精耕细作推行“滴灌式”培训模式,携手淮安乡村振兴学院开发出包括农业实用技术、高效农业提升等在内的16门课程,不仅为走进培训课堂的退役军人请来专家授课,还把“讲台”搬进温室大棚、田间地头,邀请创业大户、农技人员现场讲解,使参训学员“学得进”“用得上”。他们还与10多家农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稻菇轮作、虾稻共生等产业技能纳入培训目录,参训学员出“课堂”即可上岗,“毕业”后即可就业;立足各县区实际需求创办乡村振兴退役军人实训基地,通过理论和实践培训,搭建选送退役军人到基层一线工作“快车道”。

  “培训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得益于实打实、接地气的培训,李驰扎根乡村创业的信心更足了。前不久,他又投资建起了5套烘干、冷冻存储设备,流转土地280余亩开展金丝皇菊、徽州菊花、芍药、桑葚等经济作物连片规模种植。

  量身定制

  培育强村富民“领头雁”

  随着国庆节的临近,毗邻白马湖畔的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中太村一派繁忙景象。一筐筐莲蓬、菱角、小龙虾、螃蟹等水产品被村民们手提肩扛装上车,销往全国各地。看着村民们脸上灿烂的笑容,中太村党总支书记、退役军人杨勇的言语间透着自豪:“中太村2018年就脱贫了,但‘摘帽’不是终点,我们要想办法让村集体更强,让村容更美,让乡亲腰包更鼓。”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近年来,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组织部门携手,将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村级事务、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退役军人纳入县区村干部培养计划,围绕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等内容开展后备“兵支书”“兵委员”、基层管理骨干培训。淮阴区从取得村干部任职资格和村级乡村振兴专干人员中,精挑细选50名优秀退役军人作为培养对象,与淮安乡村振兴学院合作开设培训班,坚持“选”“育”“励”多措并举,实施“一人一策”跟踪培养计划,首批学员70%以上担任村级党组织正副书记。

  淮阴区淮高镇刘河村党总支书记蒋红军,就是一名接受过培训的“兵支书”。去年6月,他走进淮安乡村振兴学院参加培训,寻求到与地方高校合作的机会,在刘河村建起“稻菇轮作”产学研基地,种植洋槐带动民俗旅游,发展洋槐特色产业,不到半年村集体经济就增收40万元。

  退役不褪色,当好带头人。目前,淮安市1429个村“两委”班子中有“兵支书”327名、“兵委员”1279名,像杨勇、蒋红军一样出身军旅的“兵支书”已成为强村富民的“领头雁”。去年以来,淮安市退役军人群体中还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朱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卢攀峰、“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史春峰等优秀“兵支书”,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和激励更多退役军人在广阔农村干事创业、再立新功。(张传杰 刘明爱 周 杰)

责任编辑:左橙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