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破译美丽乡村的致富密码

发稿时间:2022-01-21 09:57:00 来源: 中国农网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紧跟时代、富民强村的好路子更是关键。

  近年来,贵州省清镇市聚焦产业振兴这个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抢抓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契机,积极探索盘活乡村土地、生态等优势资源,因地施策、择优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市农村大踏步朝着富美乡村不断迈进。

  喀斯特地出奇迹

  山窝窝里开出致富花

  “喀斯特地貌种不出庄稼,农民怎么生活?”时间拉回到2019年3月,刚接任流长乡油菜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江山,站在营盘山的山梁上,抬头环顾四面大山,看着脚下贫瘠的土地,想着全村303户1285多口子人的小康问题,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穷则思,思则变。带着乡亲们的殷切期盼,村“两委”一干人走上了战天斗地拔穷根、共致富的探索之路。

  在逐渐的摸索中,村两委发现,油菜村生态环境好、日照充足、土地没有受污染,非常适合金丝皇菊生长,且种植菊花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在乡党委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村两委一干人等说干就干,由村集体合作社牵头流转土地60亩,采购种子41000株,进行金丝皇菊试种。

  “我们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模式,村合作社负责种植、烘烤,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当年试种就初步见效,收获干花300公斤,共实现收入12万元,村集体增收3万元。”王江山边走边介绍到,“别看这一朵朵的小菊花,不仅让村集体经济有了收益,帮助我们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更让村民们多了一条致富的门路。”

  谈起种植菊花,村民们有讲不完的开心话。70岁高龄的郭秀珍一边熟练地采摘花朵,一边算起了收入账。“我家有10亩地,如果种庄稼,一亩连300块钱也收不到,现在把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能收入7000元,再加上基地务工每天100元,每年将近有上万元收入。”

  尝到了甜头,村两委挨家挨户做起了动员,150户农户相继入股土地215亩,拟用于金丝皇菊的推广种植。同时,村党支部还计划引进龙头企业就地建设菊花加工厂,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并带动实现种、产、销、观光一体化经营,不断推动形成“党支部抓产业、村干部领产业、公司促产业、农户有产业”的新型农业产业格局。

  如今,走进油菜村菊花基地,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色的菊花竞相开放,花香四溢,沁人心脾,十几位农户趁着天气晴好,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金丝皇菊,田间一派忙碌的景象,为美丽乡村增添了一抹丰收的色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陶渊明笔下的闲适生活,正在这里成为美好现实。

  老坝区展新活力

  小小韭黄种出大产业

  冬日的暗流河村,清晨的浓雾沉积在坝区上,穿过山间的风将农人的吆喝声吹得漫山遍野,隐约只见人影闪动。相近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近了,才发现是农户们正忙着将采收好的韭黄捆扎、装车,等待分送到省内外各个销售网点。

  脚下的坝区,属于省级园区暗流镇现代高效蔬菜示范园区核心区域,见证了贵州省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索与实践。作为山区少有的依山傍水、土地平坦的沃土,良好的条件成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利好因素。

  曾经的暗流人心想,既然是坝区,就要种植高效的经济作物。在尝试过种植葛根、金丝皇菊、玫瑰花失败后,勤劳的暗流人开始了的思索,是否如人穿鞋一样,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经过综合分析,暗流镇党委认为坝区毗邻省道、碱性胶泥土质、距离暗流河500米,发展短、特、利润高等特色农产品效果相对要好。经过深入市场调研,2019年,该镇引进了贵州两山民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反复论证,决定采取“龙头企业+村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大力发展韭黄种植。

  在进一步完善坝区原有配套设施后,962亩韭菜苗在坝区安了家。带上圆锥形“小黑帽”的韭菜,在避光的黑暗环境下生长,经过抽条、生长,摇身一变成了身价翻倍“茎白如玉、色泽金黄”的韭黄。2021年8月,种下的韭黄开始第一茬收割,就实现年产量340吨,生产经营总额达367万元。

  “我们运用双沟套种模式,种一次可持续性采收5年,一年可收割3次,年平均亩产3000多斤”。坝区管理员余文泽介绍道,“产品一律使用有机肥,真正做到绿色无公害。按照目前市场单价,2022年预计总产值可达1400万元以上,这些来源于我们对产品的信心。”

  良好的产品质量,吸引了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销售商上门采购,广东客商李纯金就是其中一员。

  “我们的韭黄每天销售量在10吨到20吨,和很多韭黄基地都有合作,但是环比下来,这个季节还是清镇的韭黄质量最好,所以我们决定长期合作。”李纯金笑着说道。

  就这样,一把鲜嫩的韭黄,不仅走出了清镇,丰富了消费者餐桌,还给当地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坝区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每年亩均可获利700多元。”暗流镇党委书记李忠明介绍到,“村党支部还组织农户到基地务工,带动附近3个村150多名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人年均增收1.2万元以上。”

  说到发展愿景,李忠明身上满满的干劲,“我们将继续以建设示范坝区为突破口,以联村党委带动向周边村组辐射,推动韭黄产业向规模化、标椎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保湖富民双促进

  彝家民宿游客尽欢颜

  “老板,今天1280的房间还有没得?”“网上一个星期前就预订完咯,1680的要不?”“当然要,我大老远的开车来,肯定要体验下。”

  周末的红枫湖镇大冲村“里查里诺”接待中心,前来登记住宿的游客排成了一条长龙,村里的党员服务志愿队正在有序指挥着交通,小情侣们在青瓦白墙边不时变换着pose自拍,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已现雏形。

  里查里诺,彝语彝族青年男女之意,寄语着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世纪90年代,世代居住在红枫湖畔的彝族儿女们,背靠着曾经的红枫湖5A级风景区,用勤劳的双手开办农家乐、搞旅游经济,生活过得甚是滋润,但也给红枫湖带来了严重污染。省和贵阳市明确关停旅游景区、保护“红枫湖”大水缸后,农家乐开不下去了,养殖业也不能搞了,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有的甚至举家搬进城里,大量的农房闲置,形成了资源浪费。

  随着水源准保护区允许适度计划开发后,2019年,村两委打起了这些闲置房屋的主意。在反复对接生态、农业等职能部门后,找到了“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模式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撑,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作为前提,先试先行在下寨组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

  “方向明确后,我们采取‘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农户’的四方利益联结形式,结合红枫湖镇优质生态环境、区位优势和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有效整合下寨组虎山彝寨农村宅基地74宗共2.22万㎡,引入优秀青年人才和社会资本,共同发展民宿产业”。大冲村党支部书记黄学伦介绍到。

  保湖富民两不误,大冲村同步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提升污水处理能力达80吨/日,所产生尾水通过蓄水池全部收集储存就地回用。大力推进废气净化及垃圾回收处置,实现污水零排放、垃圾全收集和油烟全净化。

  “实践证明,我们走对了路子,充满了山水韵味的彝家村寨,吸引了远近游客纷至沓来,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农户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说到村里的发展,黄学伦脸上挂满了笑容。

  大冲村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的成功,正是清镇市广大农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择优发展壮大村级产业的一个缩影。

  漫步在虎山彝寨,农家院落里的冬橘挂满枝头,满身青绿的果子略显青涩,山水辉映间错落有致的楼屋,在林木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挺拔,冬日阳光洒落下的点点树荫,藏着游客们的诗和远方。彝族少女们身着美轮美奂的服饰,手拉手跳起舞,唱起远古的歌谣,呼唤着归家的游子,携手再创往日的荣光。

  作者:金禹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责任编辑:左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