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用奋斗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发稿时间:2022-04-09 08:58:00 来源: 农民日报

  山清水秀风光好,百里画廊暖如春。

  3月的乌江两岸,风光旖旎,春潮涌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的山野间,桃红柳绿相映其间,层层云雾环绕在乌江源百里画廊,游船行过,碧波荡漾,往来其间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个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贫困曾是它的标签,几年时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沥青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里小洋楼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享受送医上门、看病报销,紧急时还可以远程医疗会诊,孩子们享受着现代化数字教育……

  这一切,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考察调研,听取化屋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等情况介绍。他希望乡亲们脱贫之后,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如今的化屋村群众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走出一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路子。

  “总书记一直惦记着我们”

  今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他的书架上摆放着与化屋群众的合影,乡亲们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十分高兴:“总书记一直惦记着我们!”

  “要有感恩之心!”这是35岁的化屋村农家乐老板何兰的肺腑之言。一年间,化屋村成了热门景点,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何兰的农家乐也受益于此,收入五六十万元,是以往年份的五六倍。

  “这段时间是旅游淡季,我们赶紧将农家乐重新装修下,到了旺季客人来了能有更舒适的环境。”何兰说。

  化屋黄粑,鲜香清甜。走近村民赵玉学家庭院,“赵玉学农家乐”招牌挂在他家门框上方特别显眼。在正屋,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在他家包黄粑的照片挂在房屋中间。沙发的背景墙上,是易地移民搬迁户前后居住环境对比的照片。一年前总书记进屋做客、一起包黄粑的温暖一幕,赵玉学一家人常常念起。

  “那天总书记来到家中,亲切问候我们的生活情况,祝福我们日子越过越甜美,还和我们一起制作黄粑呢!”赵玉学回忆着,满脸幸福。

  “我们记住了总书记的叮嘱,创造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赵玉学的妻子杨鹏英说。

  2021年,赵玉学抓住机遇,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生产销售化屋村特色美食黄粑。在家人的协助下,赵玉学还将自家的房间改成了农家乐。

  “今年,我想把黄粑加工作坊改造得更规范一点,扩大生产规模,把黄粑产业做大,让其他村民也跟着我们一起做黄粑、卖黄粑增收致富。”赵玉学说,“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再来化屋看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与赵玉学一样常常回忆起幸福时刻的,还有化屋村扶贫车间负责人、苗族姑娘杨文丽。“总书记在扶贫车间了解苗绣发展情况,和大家拉家常,勉励大家要把苗绣发展好,把民族文化传承好。”杨文丽心里定下目标,要争取带动更多的群众就业,为山村振兴作出贡献。

  “以前也在思考如何转型,但没有思路,总书记的话让我明白了,要把传统元素融入时尚潮流,才能更好打开市场。”杨文丽相信,随着客流量的增加,化屋苗绣知名度也会越来越高,乡亲们的收入也会不断增加。

  “去年,我们结合化屋村传统的苗绣、蜡染等手工技艺,创新开发了50多种文创产品。”杨文丽告诉记者,“公司联合村里合作社,带动20多个村民固定就业,保底工资3000多元,全村有七八十位绣娘也在家帮做手工刺绣,计件算工资,做得多的绣娘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

  “这一年,化屋村每个人都有收获”

  赶在今年春节前,化屋村村民杨清鑫的农家乐开业了。看着化屋村旅游井喷发展,包括他在内的许多村民都想吃“旅游饭”,可怎么干?很多东西都不懂。去年,村里相继请来厨师、民宿经营能手……经过培训,村民的思路打开了。

  “真的长见识了,房间卫生怎么打扫、被子怎么叠放、牙膏牙刷怎么摆放都有讲究。”杨清鑫说,“眼界真是一下子就拓宽了,思路也一下子清晰了起来。”

  随着村里发展环境越来越好,以前外出务工的400多人中,有将近200人已返乡,融入乡村创业队伍。

  走进化屋村,一栋两层的颇具民族风格的民宿出现在眼前,走进开阔的院子,放眼远望,前有笋子岩、右临乌江河,左傍山间梯田花海。这就是村民杨烨开办的民宿——“化屋印象民族山莊”。2019年在西安做消防工程的杨烨,利用在外赚到的第一桶金回到村里创业。看到家乡美如画的风景,豁上全部身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发展民宿产业。2021年9月15日,投入100多万元的民宿开业。当年的十一黄金周就收入了七八万元。

  “总书记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决心和勇气。”杨烨介绍,这些年党的好政策改善了他们的基础条件,为他们发展带来了好机遇。

  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光元以前和妻子在外务工,搬迁后运用在外学习的养殖技术在村集体的带领下发展了乌鸡养殖,现在养殖有2000羽左右,市场价约12万元。妻子杨艳在家和兄弟合作开办了农家乐,同时还利用空闲时间给扶贫车间制作蜡染刺绣工艺品获取报酬。如今的王光元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化屋村的致富带头人。

  “这一年,化屋村每个人都有收获。”化屋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说,一年来,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团结奋进,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取得了累累硕果:新修旅游公路建成通车;累计接待游客近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被纳入“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旅游实现井喷式发展;建成标准化黄粑加工厂,日产量达1000公斤;苗家长桌宴自去年5月份营业以来,收入12.5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底的1.15万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1.93万元……

  “要保护好母亲河,才对得起子孙后代”

  站在乌江北源六冲河化屋码头,近观远眺、碧波荡漾、青山如黛,美不胜收。

  “总书记说乌江不愧为贵州的‘母亲河’,贵州真是山好水好。现在,化屋六冲河段的水非常干净,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母亲河,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才对得起子孙后代。”化屋村村民尤荣学说,“这么好的生态要是破坏了,就如同败家子一般,对不起子孙后代啊!”

  “坐稳,开船咯。”一声吆喝,“船老板”尤荣学驾驶游船慢慢驶离了岸边,静静的江面上拖起一条长长的波纹。忙碌了一年,尤荣学三兄弟和他们的游船在这段时间终于得到了休息。

  “平日里要跑两三趟,旺季时每天要跑五六趟,一天收入可超过2000元。”尤荣学说。

  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守护好这段河流,让这里成为乌江源上一道优美的生态屏障。

  “现在河面干净得很,很少看到白色垃圾。我们每天巡河护河,让河面更加美……”划了很久,没见到几片垃圾,土生土长的化屋村村民杨清鑫心里很高兴,过去几十年间,他一直在六冲河上靠打鱼为生。随着长江流域全面禁渔,沿江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转变,杨清鑫也转产上岸,脱离了渔民的身份,做起了护河员。

  在化屋村,网箱养鱼早已不见踪影,“十年禁渔”“全面退捕”已经成为环保关键词。目前,村里组建了11人的流域护河队伍,有1艘专业打捞船。去年完成258户污水处理设施安装,村庄污水得到很好治理。

  “这些实打实的举措,为乌江的水生态环境迅速恢复提供了强力保障。”作为乌江六冲河化屋河段河长,张玉芝深有体会,如今的乌江水样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数值均低于Ⅰ类水质标准,这表示乌江水质高于Ⅰ类标准。

  随着化屋生态环境的持续美化、生态效益逐渐释放,给化屋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多游客到化屋旅游,民宿、农家乐、经果林产业以及苗绣蜡染等“旅游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目标。

  乌江河水静静流淌,养育着这一方百姓,见证着化屋村巨变。青山为纸,绿水着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挥毫,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