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多地“三农”任务清单更重实效

发稿时间:2023-05-01 11:16:00 来源: 经济日报

  今年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全年“三农”工作谋篇开局,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各地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陆续发布了各地的“三农”任务清单。

  截至4月20日,安徽、北京、福建、甘肃、贵州等20个省份已发布省(区、市)委一号文件,对2023年当地“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端稳端好中国饭碗,需要全面发展,统筹推进。

  锚定农业强省目标

  农业强,体现在土地、机械、农资等多个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各地一号文件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将“农业强省”摆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安徽、湖南、吉林、四川直接将“农业强省”作为主要目标,体现在文件标题中。

  保证产量,是夯实大国粮仓的根基。2022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以上,牢牢守卫国家粮食安全,其中10个主产区今年一号文件将粮食稳产保供摆在重要地位。各地在粮食稳产保供方面均提出明确要求。比如,江苏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逐级签订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浙江探索耕地进出平衡“先进后出”机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河南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安徽开展农业精耕细作改革,全面提升粮食单产,深入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

  提升产能,是端好中国饭碗的基础。更大程度发挥土地效用,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农业、绿色农业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举措,被多地写在文件中。其中,发展高标准农田成为各地一号文件的普遍要求。比如,四川重点提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重点补上“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短板,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吉林与黑龙江均强调要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吉林提出要全力抓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动“梨树模式”提质扩面。黑龙江要求一体推进土壤侵蚀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严厉打击盗挖黑土等破坏土壤行为。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比如,江西提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孵化中心,探索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产业”的产研融合推广新机制;安徽强调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山西明确要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聚焦土、肥、水、种、技、机、绿等要素,研发一批有机旱作关键性、突破性集成技术模式;海南提出加快热区农机研发推广,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陕西则要科学利用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山地,集成推广滴喷灌、集雨窖、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应用,发展大漠和山地设施农业。

  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就粮食主产区而言,确保粮食稳产保供是“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突出标志。就国家整体而言,只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我国农业供给能力、产业韧性与稳定性的持续增强才有坚实基础,端牢14亿多人口的饭碗才有可靠保证。

  解锁特色发展路径

  千人千面,万村万色。解决“三农”问题没有万能公式,建设和美乡村没有模板可套。从产业发展到乡村建设与治理,要立足乡情农情,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在各地发布的一号文件中,既能看到共性的“三农”发展着力点,也能看到因地制宜解锁地方特色资源的“金钥匙”。

  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一直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地位。福建省委2023年一号文件特别提出要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推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研发应用,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乡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渔旅结合新模式。

  因地制宜搞发展,盘活地方“土特产”。解锁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乡村发展的一条光明大道。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表示,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有三个关键点最为重要:一是找准点,“产”最重要,“土与特”最关键。就是要开发生产出有品质有特色的好产品、拳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形成有效的供给,创造出产品价值、生产价值。二是发准力,“业”是关键。就是要形成有效的产业业态,高效有韧性的从地头到餐桌高效的全产业链体系。三是有成效,打通市场,实现有效的市场价值创造最关键。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各地做好“三农”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比如,湖南强调要强化农业品牌引领,持续打造“中国粮·湖南饭”金名片,实施地方名菜、农产品名牌、餐饮名店、食品加工名企、湘菜名县、湘菜名厨“六名”培育行动;江西强调要打响农产品品牌,推进“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创建,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

  新疆的棉花和果蔬,吉林的人参、蜂蜜、长白山小浆果,福建的茶叶与花卉苗木,云南的咖啡、水果、食用菌等,产品与产地之间有着紧密连接,不仅双双远近驰名,更是成为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

  延伸乡村产业链条

  乡村要振兴,触角要延伸。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地一号文件的共同要求。

  预制菜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产业。2022年,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多地出台了预制菜相关产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北京、河北、湖南、吉林、江苏等17个省份均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其背后,是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行业的支撑。

  让农产品产得出、做得成、存得住、卖得好,是延伸乡村产业链的发展目标。采取支持发展配套产业的举措,是各地开展“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比如,贵州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大仓基地;浙江支持分级分类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如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在乡村规划建设上,各地尊重特色,按需保留,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比如,河南明确提出依托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推动农业农村与健康、教育、体育、文化、旅游、气象等深度融合;湖南着力打造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等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级农耕文化旅游品牌;海南计划举办“阳光海南·多彩民俗”海南黎苗风情推广周等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打响“阳光海南”旅游品牌。

  随着乡村旅游而来的,是衣食住行等行业的巨大消费潜力。比如,安徽就明确提出要加强乡村文创产品开发。其中,“非遗”则是乡村手工业发展的一个绝妙切口。比如,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鼓励乡村传统技艺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村工匠等发展乡村特色、民族手工业;湖南提出持续推动非遗工坊、村镇和街区建设,扶持传统工艺特色品牌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一是能够诱发新的产业技术体系变革,从而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替代与更新。二是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原有的单一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为“农业+”多业态复合型发展模式。三是能创造新的就业格局,乡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兴起无疑能使得农村就业从生产、加工行业逐步向服务业拓展。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