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抱团发展走出新“稻”路

发稿时间:2023-05-21 05:27:00 来源: 农民日报

  1997年冬天,刚刚从部队退役的张卫兴,拖着行李搓着手,走进了浙江桐乡市石门镇的春丽桥村,在这块拥有7000年历史的土地上,张卫兴揣着满腔赤忱,开启了他长达26年的三农“新征程”。

  当过兵,可张卫兴骨子里依然流着农民的血。“不能忘记自己是农民!”彼时,张卫新年轻而炽热,对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他满怀期待。

  到春丽桥村不久后,张卫兴就被选为村里的党总支委员,为了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他访遍了全村562户人家,这一趟走访下来,他就发现了问题。

  90年代的石门镇,“麦减稻增”工作正推得火热,水稻成了当时的“香饽饽”。不过他发现,尽管春丽桥村也都种水稻,但多是散户种植,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也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实在难成气候。

  “这样下去可不行!”张卫兴意识到,光靠散户们单打独斗,村里的稻米产业没有前途。“一把筷子难折断”,或许抱团发展能有出路。

  说要抱团发展,可怎么抱?谁来抱?没有前人“种树”,张卫兴只好自己开路,只不过张卫兴也没想到,这条路竟开了10年之久。

  2007年,春丽桥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桐乡市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张卫兴担任理事长。借着解决土地抛荒的契机,张卫兴知道,他的抱团构思有了实践机会,他通过合作社承包村民土地,使“小田”变成“大田”,并邀请专家把脉,大兴机械化农具,不久,春丽桥村的稻米产业就“活”过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春丽桥村的稻米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全链条发展,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农机工作体量不大,导致全镇的稻米产业都存在资源分配不均、加工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石门的稻米产业就会陷入瓶颈。

  2015年,时任春丽桥村党总支书记的张卫兴,在机缘巧合之下了解到,石门镇其他八个村也有类似的粮油合作社。一个“把合作社联合起来”的想法,在张卫兴心中油然而生。

  经过张卫兴的努力,石门镇农合联综合党委带动成立了桐乡市石门湾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一张“党建+产业”组织网络逐渐形成,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联合,整个石门镇的稻米产业迅速提质增效。

  联合社通过运行“生产在自家,服务在联社”的自负盈亏、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模式,建立“1+9+11+N”产业联合发展同盟机制,充分整合现代农机资源,有效平衡农机作业需求,将粮食产能效应发挥到最大,辐射面积也从原先的0.36万亩扩展到1.5万亩。

  尝到了抱团发展的甜头,张卫兴又开始琢磨起了提升大米品牌价值,一番研究后,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9年正式成立。

  公司充分发挥粮油产业党建联建力量,以“党支部+农合联+公司+小农”模式为基础,衍生出“农合联+村党组织”联建机制、“月例会+季研判”会商机制和“专家+导师”帮带机制,为石门粮油产业量身定制区域规划和技术指导。

  2022年,公司共销售品牌大米4200吨。“秀水香1号”“浙禾香2号”等优质水稻品种的推广,使“石门湾”品牌声名在外。张卫兴也使石门的稻米实现了一粒米向一湾好米的蜕变。

  现在,村里人都亲切地叫张卫兴“大米书记”,他也先后获得嘉兴市南湖百杰、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先进个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荣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响‘石门湾大米’这个品牌,发挥党建联建、村村联建、产业互建’的优势,持续优化大米抱团工作机制,在保卫桐乡粮仓的同时,帮助农民走出一条致富新‘稻’路。”张卫兴说。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