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4248亩麦田里的“科技活儿”

发稿时间:2024-06-15 09:45:00 来源: 农民日报

  高金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兵 实习生 李晓晨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记者日前在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麦收现场看到,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抢收小麦,运输车辆及时有序地将收获的小麦运离,一派丰收景象十分喜人。

  兰花塘高标准农田面积4248亩,全部种植粮食。桥林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宏明介绍,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前,兰花塘社区地块分散零乱,每年种植水稻约1800亩、旱杂粮约400亩,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是典型的低产田。

  如果说高标准农田是粮食高产稳产的保障,那么兰花塘高标准农田粮食种植各个环节均有科技赋能,更让种粮农户信心倍增。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浦口区试点采用“科研院校专家团队+粮油规模种植主体”组合模式,开展粮油单产提升课题攻关。通过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和覆盖面,培育一批粮油规模种植能手和高产典型,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更好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在种粮大户邵立昌看来,今年小麦丰产丰收,一方面得益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的小麦新品种,另一方面是普遍采用了南京农业大学姜东教授团队的小麦高效栽培新技术。

  在小麦栽培技术上,邵立昌起初和专家“各执一词”。用种量方面,他的经验是采用高密度大播量种植方法,而专家建议根据土壤肥力、播期、品种分蘖特性、目标产量确定播种量;肥料施用方面,他一直认为要多施返青肥,专家则主张“因苗施肥”,根据苗情长势情况合理追肥,重施拔节肥和孕穗肥。

  邵立昌决定进行“对比种植”。如今麦子成熟了,对比结果也出来了,采用小麦高效栽培新技术的田块亩产同比高出150斤以上。邵立昌说,按照专家建议的种植方案,每亩地还可以少用40斤种子和30斤肥料,不仅产量提高了,种植成本也降低了。

  坐落在浦口区境内的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近年来对兰花塘社区粮食种植持续给予科技加持。中心引进的沈其荣院士团队,对兰花塘高标准农田近百亩小麦进行了施用生物有机肥试验,从测产数据看,化肥总体减量35%左右,小麦产量仍高于周边农户平均种植水平。团队成员宋克超说,生物有机肥本身有对土壤养分活化的作用,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让土壤更健康,从而提升土壤地力,使得小麦根系更发达,而且不容易生病。

  记者来到同样落户在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的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兰花塘社区的空气湿度、土壤墒情、小麦长势等农情在智慧大屏上实时可见。赵春江“院士工作站”成员、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浦口数字乡村项目负责人谢鹏说,利用卫星遥感可以实时监测每块田里小麦的成熟度,并用颜色分级,以此进行收割排序。

  卫星遥感监测是浦口区“数字大田”现实应用之一。赵春江院士团队承担了浦口区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打造出涵盖农水、农机、农情、农事四方面的“数字大田”管理模式。

  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全区已引进和培育150多家涉农高科技企业,涵盖育种、栽培、土肥、植保、农机、加工等多领域、多环节,南京国家农创中心已累计引进院士团队9个,建设“院士工作站”2个。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