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发稿时间:2024-08-01 13:07:00 来源: 农民日报
炎炎夏日,走进安徽白湖农场集团高标准农田,现代化的农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一场“田间课堂”正在热闹开讲。
“如今的小麦,耕、种、管、收各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种子从田间收割到进入加工厂,要经过智能化的清洁去杂、精选分级、烘干打包”……安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基层农技定向培养班的27名学生一边领略着农业“新科技”,一边听老师讲解小麦收割机的工作原理、育种生产线的工艺流程。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课本上的知识接了地气。”在实地体验了一体化的智慧农业云平台管理系统后,学生纷纷表示“大开眼界”,对农业现代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个班级的学生是安徽农业大学2023年招收的首届定向培养的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是学校首批“订单式”培养的新农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3年,安徽省首次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招生,实行“带岗入学,就业有编”的培养方式,学生毕业后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上岗就业,同时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管理并享受待遇,旨在为乡村全面振兴“量身定制”一批实用型专业人才。
安徽农业大学2023年共录取定向培养生174位,分别来自安徽15个市65个县(市、区),涉及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智慧农业7个专业。在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专业技能和实践课程比重,依托试验站、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生产实践,让学生真正实现“入学即入职”,蹚出了新农人培养的新路子。
今年7月,这174位学生迎来了第一个暑假,他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深入“三农”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回到家乡基层,开展农技推广实习实践,开启特别的假期生活。
2023级农学专业基层农技定向培养班的王姝,在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和班级其他34名同学一起,来到位于安徽宿州的安徽农业大学皖北综合试验站。
“大豆叶形主要有卵圆形、椭圆形和披尖形三种,分别具有多荚或多粒的特征。”在试验站的大豆试验田里,农学院教师李佳佳手握多棵新鲜豆苗,向学生介绍大豆的生物学特征,教学生如何判断绒毛颜色、辨别叶形、测量株高。
“原来只在图片中见过,今天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豆种子与幼苗。”王姝坦言,手里拿着真实的农作物听课,在农田里学习种植技术,书本上的知识终于在脑中得以具象化,也更加理解了实践的意义。
白天,同学们参观现代农业展览馆、农机大棚,调研家庭农场、合作企业,学习大豆、玉米等作物的育种知识、田间管理、栽培技术、农机使用,手动测量作物的百果重、出仁率;晚上,回到宿舍里,开研讨会、整理数据、写实习日志。在这里,学生可以与农作物“零距离”接触,可以亲身体验、实地操作,打通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动的“最后一公里”。接下来,在集体实习结束后,他们还将到各地农业农村局开展为期20天的暑期实践。
为了让“订单式”培养更加“精准化”,安徽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计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配备优质师资团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全科农技推广人才”。
例如,该校智慧农业专业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依托植物保护学院开展,同时也联合农学院、工学院、人工与智能学院等单位共同完成。在课程设置上,除智慧农业专业课程以外,还增设了信息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经营管理、创新创业等与农业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尤其注重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比其他专业同学增设了6到7个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强化面向农村基层工作的实务训练。学校为该班级配备了植物保护、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导师团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实训提供全程化、精细化指导,真正实现了“强强联合”。
今年,学校又招生录取了新一届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生118人,未来,学校将带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成为新农人,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