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青海海东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下台二村:念好“蔬菜经” 唱响丰收曲

发稿时间:2024-10-10 10:27:00 来源: 光明日报

  初秋,正值高原冷凉蔬菜丰收季节。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下台二村的供港澳蔬菜基地,绿意盎然的农田菜地里一派繁忙景象。

互助县供港澳蔬菜基地绿意盎然。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摄/光明图片

  “今天要采摘50筐羽衣甘蓝!”核对完手机中的订单信息后,基地工人韩顺林叮嘱道,“挑叶子嫩、品质好的!”说话间,二十几名妇女陆续走进菜地,摘下品相良好的羽衣甘蓝,扒掉外层的叶子,确认每棵菜符合标准后,再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到篮子里。

  待所有工作安排妥当,韩顺林才抽出空来和记者聊天,“这些冷凉蔬菜都是‘有主的’,这叫订单式种植。面前的这块地种的是意大利青瓜,肉质比普通菜瓜要瓷实,那片地种的是苦苣……我们的这些菜,都是要运往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呢,骄傲咧!”

  什么是冷凉蔬菜?“冷凉蔬菜其实就是错季蔬菜。夏季国内大部分地区气温高,不适合蔬菜生长。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能实现蔬菜反季节种植销售。”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有全解释,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互助县,平均海拔2700米左右,水土资源优越,在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互助县把打造“七彩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提升蔬菜生产水平,2024年全县计划果蔬播种面积7.64万亩,其中露地面积6.12万亩,设施面积1.4万亩,果品0.12万亩,果蔬产量计划达17万吨、总产值6.2亿元以上。

下台二村村民在温室大棚采摘青椒。光明日报记者 王雯静摄/光明图片

  下台二村党支部书记靳永明是互助县第一批尝到设施蔬菜“甜头”的人。2008年,互助县在台子乡建设了1000栋温棚,发展设施农业。

  “那时候大棚还是稀奇玩意,大伙不会种,也不敢种,都担心万一坏在地里咋整!”靳永明回忆,“万事开头难。村党支部动员村两委成员、党员带头打温室。我一口气承包了6个大棚,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从播种到采摘,手把手教我照看这些‘金贵菜’!第一年就挣上钱了!”

  有了示范效应,越来越多村民加入蔬菜种植队伍,下台二村的蔬菜产量一年比一年高。

  2011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靳永明贷款10万元,组织7名村民创办了台子乡富农蔬菜专业合作社。立足互助县“菜篮子”基地建设,下台二村相继实施蔬菜产业园提升项目、下台二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和台子乡高标准拱棚建设项目。

  在项目的推动下,下台二村的蔬菜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能不断提高,全村90%以上的种植户坐上了蔬菜产业发展的致富“快车”。记者驱车行驶在乡间道路,只见温室大棚成排成栋,硬化道路平整笔直,屋舍院落错落有致,一眼望去,都是生机勃勃的绿色。

  走进一座温室大棚,52岁的武玉英正仔细检查棚里的青椒秧苗,她轻捏根茎,小心翼翼地摘下颜色鲜绿、质地紧实的成熟青椒,不一会儿,她脚下的篮子就装满了。这些青椒将被运往互助县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武玉英是下台二村村民,丈夫在外打工,两个孩子正在读大学,家里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在合作社打工和种植蔬菜。“在合作社打工每年能有三万多元的收入,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帮助下,我又尝试种植了冷凉蔬菜,头茬种罗马生菜,二茬种苦苣,一亩地一年至少能挣8000多元。”她把摘好的青椒装上车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依托蔬菜种植,武玉英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因蔬菜发生改变的还有刘惠兄,记者在合作社的冷藏保鲜库前见到她时,她正忙着分拣打包蔬菜:“我在这儿一天能有100元的收入,既能照看家里,还能挣到钱。我们村的阿姐阿娘都愿意来这儿上班!”

  2023年8月,互助县首批供港冷凉蔬菜销往香港。为促进高原冷凉蔬菜高品质出口,西宁海关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缩短备案审批时间至2小时,畅通了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保障蔬菜“零延时”直通粤港澳大湾区。下台二村的蔬菜走向了更大、更远的市场。

  “如果你原来到过我们村,会发现以前低矮的平房,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二层小楼,蔬菜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大伙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高原冷凉蔬菜发展势头蒸蒸日上,靳永明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村里种了2000多亩供港蔬菜,每亩地的收成近万元,还带动周边群众12000余人次就业增收,大伙日子过得舒坦,以后还会更好!”(记者 王雯静 万玛加 通讯员 田雪琦)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