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土专家”带领乡亲闯富路
发稿时间:2024-10-17 10:26:00 来源: 农民日报
晨曦微露,阳光洒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悦乐镇乔崾岘村起伏的山岗上,吴喜明和妻子站在比人高的玉米丛里,边掰着玉米边聊天:“趁这两天天气好,抓紧收回去,这可都是咱家‘宝贝’的口粮。”吴喜明口中的“宝贝”就是他家牛圈里的29头肉牛。在他看来,从贫困户到脱贫户,再到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这些“宝贝”是他一路奋斗、改变家庭境况的制胜“法宝”,也是他开启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关键“钥匙”。
“只要往前干,咱啥也不怕”
今年62岁的吴喜明,曾经一贫如洗,是乔崾岘村典型的贫困户。彼时,吴喜明的父母均患病在身,母亲卧床多年,孩子都在上学,家中只有他和妻子两个劳动力,根本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种地的微薄收入过活。
2017年,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组织实施的“光彩事业”养殖项目计划在乔崾岘村实施,扶持农户养猪、养牛。村干部上门征集养殖意愿,吴喜明心里打起了鼓:“养牛费钱又费时,家里只有两个劳动力,还要伺候老人,能养好吗?”做规划,算清账……村干部反复劝说开导,告诉他可以加入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大家抱团发展,一定能养好。思来想去,最终,吴喜明放下心来,决心养牛。“光彩事业”项目为他家免费投放了1头肉牛和2头生猪,还新盖了1座养殖棚圈。
干起养殖后,吴喜明感觉他的生活迎来了新希望,看到了脱贫的曙光。“当时,我心想,少养不如多养,所以就横下心,通过贷款、借款买了4头牛,第二年又买了2头。”吴喜明说,起初,因为没有养殖经验,牛饲料如何搭配、生病如何医治等诸多问题,他一概不懂。为了养好牛,他虚心地向有养殖经验的农户学经验、讨技术;每次兽医到家里给牛看病时,他都会问长问短,详细记录,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养牛经”。
“家里啥都没有,就是有一身使不完的劲,只要往前干,咱啥也不怕。”正是靠着这股韧劲和干劲,吴喜明养牛慢慢有了成果。到2019年,他家的养殖场已有10头牛,第一次出栏,吴喜明就赚了近万元。也是在这一年,吴喜明脱贫了。
从牛圈里蹚出致富路
“养殖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啥都要亲力亲为。”感受到养肉牛收益不错后,吴喜明又购买了几头母牛来繁育。但是,随着牛增多,饲料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吴喜明家的十几亩地全部种上玉米也不够,于是他开始满山遍野地找野草,一捆一捆地往回背;家里饮牛的水不够,他就一担一担地往回挑;母牛下崽时,无论多迟,他和妻子都要守在圈里看着;农忙时,他常常凌晨4点就要起床清圈、喂牛……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牛劲”,吴喜明家牛圈里的牛逐渐多了起来。从2022年开始,他家肉牛存栏达到40多头,每年毛收入在20万元左右。
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吴喜明和他的家人成功打赢了“翻身仗”:他和妻子悉心照料两位老人,伺候他们终老,妻子荣获庆阳市“好媳妇”称号;孩子们已长大成人,各自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子,尤其是大儿子吴锦鹏,跟着父亲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现在他自己家的牛存栏量也有40多头,2021年还被推选为庆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如今,父子两人都办起了家庭农场,经营得风生水起,在当地传为佳话。
“做梦也没想到,我居然成了本村的养殖大户。”看着自家牛圈里的肉牛,吴喜明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想带动更多人实现致富增收梦”
宽敞的养殖场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发出“哞哞”的叫声,翘首等待饲喂。吴喜明麻利地将饲料倒进食槽,随后又添加饮水,打扫圈舍,一切显得忙中有序,精瘦的身板充满了力量。
“除了种田、养殖,我啥也不会,是产业帮扶政策让我这个穷了几十年的庄稼人有了奔头。”回忆起自己的奋斗之路,吴喜明说,自己一直都不孤独,当地政府在养殖产业上的诸多政策给了他很大的“帮衬”:2018年,政府补贴4000元打了小电井,彻底解决了养牛缺水的问题;2020年,免费为他盖了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草料棚,他又通过农机补贴购买了一台电动铡草机,从此再也不用人工铡草;今年,水泥入户路直接修到家门口,拉草运牛都很方便……桩桩件件都为他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好政策这么多,咱更不能‘等靠要’。自己不努力,也不能真正摆脱贫困。”如今,吴喜明虽已年过六十,但他仍然干劲十足。手里有了余钱后,他又流转了同村农户的十几亩地,全部种上了玉米,给自己的“宝贝疙瘩”备足口粮。
自己富起来的同时,吴喜明也同样没有忘记帮助身边的乡亲们。他积极动员周边群众发展养牛产业,走村串户传授养牛技术,现在已是大家眼里的“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仅他所在的乔崾岘村小崾岘组的养牛户就有18户,共养牛140余头。“我家前两天刚出栏了16头牛,还剩下29头,将来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想带动更多人实现致富增收梦,大家一起过好日子。”吴喜明说。(封康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