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首都乡村展现振兴新气象

发稿时间:2024-10-31 11:03:00 来源: 农民日报

  普通的小山村如何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村?传统的乡村产业怎样转型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上,北京正在探索求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这两年,北京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郊区乡村正经历着一场美丽蝶变。近日,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京郊大地,探寻首都乡村的新变化和新气象。

  “平急两用”——

  山区“空心村”变身全国示范村

  山野苍翠,鸟语花香,艺术气息浓厚的林间小路,热闹的乡村市集……走进平谷区正在打造的全国首个“平急两用”新型乡村社区——南山村,犹如走进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的真实场景。

  几年前,这处市民休闲打卡热门地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像很多传统的山村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外流,南山村也出现了大量的闲置用房和闲置资源资产。

  “资产闲置、产业单一是所有‘空心村’面临的问题。”平谷区副区长李子腾说,南山村除了秀美山水外几乎一无所有,是全区基础条件最薄弱的村庄,“唤醒‘空心村’的尝试,就从这里开始。”

  而唤醒的方法,就是按照“平急两用”的理念重新改造南山村。这两年,南山村从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入手,全面提升村庄的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急时”稳稳当当的保障基础。

  在此过程中,南山村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在村子原有的布局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不仅在村口建设咖啡厅、餐厅、接待中心等供游客休憩的场所,而且对村内闲置的民房和集体土地进行流转改造,打造70户精品民宿和10套公共服务设施。另外,在山谷中打造星空主题的度假村落。如此,建设“平时”的高品质休闲综合体,吸引城市资源、人员来到乡村,形成“热热闹闹”的发展态势。

  目前,村里30多家风格各异的精品民宿已经开业。“今年南山村已接待游客3万人次,相当于过去好几年的接待量。国庆假期,民宿的入住率更是达到了86%。”南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孟超说。

  艺术的加持,让南山村的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平谷区携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京津冀8所艺术院校共同打造“南山艺术季”活动,青年学子在村里进行艺术创作。清华美院团队在小巷安装了交互感应装置,夜晚有人走过时,会有一只夜光兔子一路奔跑;村里曾出土文物石马,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就用玻璃饮料瓶复现了这匹马,名为“马放南山”,倡导环保与和平;灰扑扑的石头围墙被天津美院团队变作了一面“丰收墙”,石头涂上颜色变成了白菜、柿子、大桃……艺术为南山村增添了新的文化地标。

  如今,南山村已成为北京市“百千工程”首批示范村,探索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现在村里游客多了,我们的柿子、山里红、核桃也都能卖出去了,而且民宿也让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这些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南山村村民夏棋赢高兴地说。

  村企合作——

  “旮旯村”吃上长城国际“旅游饭”

  “一个村子想发展好,不依靠外来力量和资金打造村庄,只依靠村委会和个人,太难了!”这是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全的深切体会。

  群山环抱的北沟村,过去由于位置偏远、土地贫瘠,被当地村民戏称为“北旮旯”。同时村子背靠慕田峪长城,村里有漫山遍野的栗子树,每到山花烂漫时,便是一道独特的自然风景线。

  村民眼里习以为常的风景,恰恰是外人眼中宝贵的资源。背靠长城、文化鲜明、环境优美的北沟村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民宿产业开始在这个小山村逐渐兴起。

  在发展过程中,外来企业在北沟村布局不断深入,涉及领域从酒店民宿到餐饮,再到文化艺术,不断演化更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游玩,打造了一条集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产业链。

  在北沟村,时常会遇到来此旅游的外国游客。走进瓦厂酒店,一砖一瓦、一土一木彰显着中国北方乡村的传统风格,酒店保持曾经的外观样貌,同时对废弃砖瓦块进行了再利用。“每一间房都安装了大落地窗,躺在床上就能欣赏远处雄伟的长城,十分受国外游客欢迎。”瓦厂酒店经理邵冰岩说。

  通过集约化经营模式,北沟村推动了村级民宿产业的兴旺发展。如今,北沟村拥有50余家乡村民宿和瓦厂、三卅两家高端精品酒店,民宿集群优势显著。

  这种集群优势不仅提升了民宿的服务品质,也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我们北沟村年人均收入3.2万元,其中包含四块收入。第一块是好年份能收得50万斤板栗,第二块是不出村间接、直接解决50人就业,第三块是50户人家经营民宿,第四块是外出打工50人。但是外边的人来我们北沟村打工的有120人。”王全自豪地介绍。

  古老的长城静静伫立,板栗树随风摇曳。如今,这个位于长城脚下的小村庄,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长城文化+外来元素+民宿旅游”的文旅融合产业振兴路,实现了从落后小村到美丽乡村,再到国际文化村的华丽转身。

  以花兴村——

  从传统生产到全链条的“美丽产业”

  “花山花海花乡情,买花就到玉泉营。”这不仅是丰台区玉泉营街道的一句宣传口号,也是该地区花卉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地处北京城西南部的“花乡”,下辖黄土岗、草桥、白盆窑、新发地等行政村。自古以来该地区泉甘土沃、花繁香幽,种花历史长达800年。如今,这里已成为首都重要的“花篮子”和“菜篮子”。

  近年来,作为“花乡”的核心村,草桥村紧抓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立足花卉产业,创建花乡花木集团,升级传统花卉种植,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花卉生态全产业链,聚力打造“千亿元级花卉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花兴业、以花兴村、以花惠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草桥村明确“五湖四海、选贤任能”的用人宗旨,完善“引才、育才、用才”三位一体的用人机制,面向社会招聘了以花乡花木集团董事长林巧玲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和社会人才,以高质量人才为支撑,为花卉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我们强化自育品种、培育乡土植物品种的意识。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共建国家林草新品种测试中心、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等,致力打造国际花卉科创中心。”林巧玲介绍,花乡花木集团成立北京首个“花卉苗木数据资产创新实验室”,建设3000平方米组培实验室、1000亩生产试验基地,推动花卉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草桥村勇立潮头,建立全国首个销地鲜花拍卖中心——北京花卉交易中心,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高效安全的花卉产业链、供应链。

  走进北京花卉交易中心,伴随着阵阵花香,一块巨大的屏幕迎面出现,屏幕上实时动态更新花卉交易数据。在这里,几秒钟即可达成鲜花拍卖交易,仓库会立即打包、装车,发往全国各地。这样的拍卖流程,这里每天都要上演数万次。

  “花商只需动动手指登录账号,就能实现和2000多公里外的昆明同步竞拍鲜花。每天下午一点,平台准时开放。”中心负责人周奕表示,平台一年成交量在1000多万支。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兴起,更是为草桥村的花卉产业增添了新的亮点。草桥以花迎客,建成了多个花卉相关的旅游景区和设施,依托世界花卉大观园、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举办北京国际花潮季、北京首届家庭园艺嘉年华等多类花事活动,助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胡锦雯)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