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鹿邑县:吸引人才归乡 促进产业绽放
发稿时间:2024-11-04 10:10:00 来源: 农民日报
近日,走进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后双村,村头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地卧在田地里,村民正忙着修剪葡萄枝条,培育新苗。大棚旁边的红薯种植基地里也是一片繁忙,只见挖薯机把一串串饱满的红薯从泥土中翻出,百余名村民在田垄间将红薯按大小分拣、打包、装车,忙碌的身影与累累硕果交相辉映。
“俺家的土地流转出去了,虽然我年纪大,但平时也闲不住,现在在村里打打零工,主要负责栽苗、浇水、起收等工作,有空就来,有事就走,时间自由,既顾家又不耽误挣钱,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正在田间分拣红薯的村民郑秀英说。
后双村党支部书记李万锋介绍:“红薯种植是村里近几年引进的一项特色产业,村里帮助种植大户流转1000多亩土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为村里群众提供务工机会,不仅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也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此外,后双村还创建了返乡创业园,崭新的厂房分布在鱼塘周边,工人正忙着将一箱箱货物拉出车间,完全看不出这里原本废弃窑厂的影子。近年来,后双村“两委”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吸引村内成功人士投资兴建返乡创业园,以土地“折资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每年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20多万元。目前,通过产业园“筑巢引凤”,已经吸引真好文具、汇程家具2家企业入驻投产,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
沿着返乡创业园一路向西,可以望见一座座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连片排列。棚圈内,“哞哞”的牛叫声此起彼伏,一头头肉牛毛色光亮、膘肥体壮,工作人员在棚内穿梭,忙着投喂精饲、清理棚舍。
后双村肉牛养殖基地由在外成功人士李万锋于2022年牵头投资建设,占地120亩,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企业、集体经济、群众三方共同增收。目前已建设标准化牛舍50个,每年肉牛存栏量6000余头、出栏量超3000头,经济效益约6000万元。
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该基地积极推进“一户一牛”的联农带富模式。每户村民可以投资入股1头肉牛,由基地统一购进幼牛,并集中化、规范化、科学化养殖,肉牛出栏后按比例给村民分红,养殖风险由基地承担,确保群众每头牛保底增收2000元。
记者注意到,后双村北部有两处工地正在紧张施工,几栋厂房已初具雏形。据介绍,这两处工地分别是占地100亩的河南银龙产业园建设项目和占地58亩年储存1万吨牛肉的加工冷藏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10.4亿元,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后双村产业格局,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村民提供超600个就业岗位。
“通过吸引人才返乡,巩固主导产业,打开产业发展思路,探索培育多元新产业,后双村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振兴了产业,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破解乡村建设无钱办事的‘老大难’问题。现在,我们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李万锋说。
“雁归”效应激活了后双村返乡创业的“一池春水”,先后有3名村民返乡加入村“两委”。后双村党支部还将一批有想法、有理念、有技术、有干劲的年轻人聚在身边,积极投身村内工作,带活村庄产业,带富广大群众。该村先后获得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文明村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等称号,后双村党支部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评为“五星”党支部。
不只后双村,近年来,鹿邑县坚持把选优“领头雁”,打造“强支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把“选好支书、建强支部”作为乡村工作的切入点,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引导一大批熟悉市场需求、掌握生产技能、积累了经营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投资创业,大胆把一些“有思想、有文化、有魄力、有闯劲”的在外成功人士选入村级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刘超文 张一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