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善治的“红城”画卷
发稿时间:2024-11-19 10:30:00 来源: 农民日报
“乌兰浩特”是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这座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坚持把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创新务实管用的方式,鼓励实践摸索,形成了“一核三定五化”工作法、“1234”工作法、“1211”积分制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好用、管用、实用的好模式、好方法,一幅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乡村治理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多网合一”
乡村能够治理好,基层组织统筹好、引领好很关键。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强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最近入冬了,天气也转冷了,不少村民都在家待着,趁这个机会咱们要抓紧时间入户走访。”近日,义勒力特镇党委副书记那日苏跟胜利嘎查的“两委”干部开了个碰头会,商量了重点走访内容后,就立马起身和村里的网格员一起入户了。
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义勒力特镇在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的基础之上,打造“多网合一、一网兜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升级版,探索形成“一核三定五化”工作法,提升治理效能,提振治理活力。
义勒力特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心骨”的作用,建立镇干部直接联系网格制度,明确网格划分与调整、网格工作事项、事件处置流程、网格员队伍管理等4项机制或清单,将党建、政法综治、民政等“千条线”并入“一张网”。
同时,按照网中定格、格上定人、人上定责“三定”模式,以村党支部为圆心、网格员为半径,细化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职责,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延伸到每家每户,实现治理规范化、运转科学化、推进一体化、管理清单化、服务精细化。
自实施“多网合一、一网兜牢”以来,义勒力特镇各网格共收集社情民意14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20余件,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无独有偶,葛根庙镇创新“1234”工作法,将党建“红色引领”作为网格管理的鲜明底色,建立“镇级包联”“三级网格”两项机制,落实制度、物质、激励三项保障,实现支部建设标准化、为民服务常态化、基层治理现代化、责任落实数字化。
完善治理体系 深化“三治”融合
太本站镇新华村是内蒙古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在村民文化广场上处处可见法治元素,村民在休闲时就能读到宣传标语。农历每月逢五逢十,广场一侧还会举办农村大集活动。借助集市的契机,镇平安办、派出所、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和各村治保员等组成政法小分队,隔三岔五就“出摊”普法,不仅发放普法资料,还现场解答群众疑惑,成了群众心中特别靠谱的法治宣传服务队。
2024年4月,在新华村雨心商店门前,村民张某与韩某发生了口角。经了解,张某和韩某之前关系很好,后来因为二手车买卖发生了矛盾。为防止小矛盾演化为大问题,政法小分队在发现问题后迅速行动,由镇平安办牵头,联合派出所、司法所和村法律顾问、村“两委”干部,采取“坐下来、敞开谈”的方式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最终,在政法小分队的见证下,张某和韩某签订了和解协议。
“在调解过程中,司法所和派出所从法律法规、影响后果角度出发晓之以理,平安办和村委会从和谐村风、邻里关系入手动之以情,就这样,倾向性、苗头性的矛盾纠纷被遏制住了,村里的治安也就更好了!”太本站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政法小分队成员刘璐说。
太本站镇的法治实践是乌兰浩特市坚持“三治”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兰浩特市以“一约四会”为抓手,探索村民自治实践,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强化普法宣传,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机制,着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将党的创新理论、婚丧礼俗、村规民约等主题纳入四胡音乐等非遗作品创作,探索“非遗+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乌兰浩特市有力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村容村貌明显好转,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创新治理方式 探索积分管理
“这是这个月的积分明细,请大伙儿看看,有没有啥意见。”王哈森是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向阳村的一名网格员,在近日的村民议事会上,他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汇报了10月份网格内村民的积分情况。
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以向阳村为试点,探索出了“完善1个管理制度、建立2个积分清单、执行1个赋分方式、突出1个成果运用”的“1211”积分制管理模式,将乡村治理相关事项量化为积分指标,科学设置了生态宜居、带头致富、乡风文明等加分项目和违法、影响邻里关系、破坏环境卫生等减分项目,由积分记录员每周根据村民的表现动态评分,村党支部按照“一月一汇总、一季度一评议、一年一总结”机制,通过村民民主议事的形式,对积分结果进行集体审议,并将审议结果予以公示。
积分制实施以来,向阳村的变化相当明显。村民杨金凤和婆婆郑风琴相处特别融洽,20多年来从没红过脸。2024年6月,她俩被评为村里的好婆媳,典型事迹被张贴在村里的“红榜”上。“我们村有一对新婚夫妻,刚开始儿媳妇和婆婆不太会相处,时常闹点儿小矛盾。后来看着‘红榜’上好婆媳的事迹,她们也开始学着怎么相处,现在关系特别好。”向阳村党支部书记高树辉高兴地说。
近两年,乌兰浩特市不断创新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大力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通过建立“正向加分、基础积分、负向减分”的评分标准体系,创新多种激励机制,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梁子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