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草原 富了牧民
发稿时间:2024-11-23 11:15:00 来源: 农民日报
金黄的草场上散落着白色的羊群,与湛蓝的天空偶尔飘过的云朵遥相呼应,绘出冬日里美不胜收的质感画面。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地形以波状高原为主,历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生息之地。经过多年发展,鄂托克旗全力打造我国阿尔巴斯绒山羊核心产区,同步推进肉牛肉羊、生态土鸡等其他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全旗牲畜存栏量达到229万头只,其中165万只为绒山羊,年原绒产量达1200吨。
近年来,鄂托克旗依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立足深入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绒山羊养殖质量和效益,促进现代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试点探索推行“统养共富”大牧场经营模式,着力解决牧区劳动力老化、生产方式落后、专业技术欠缺、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构筑草原生态更美、产业韧性更强、牧民收入更足的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鄂托克旗绒山羊产业一头连着生态,一头连着农牧民,并直接关系着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过去,该旗绒山羊多以牧民一家一户的方式养殖。“多数牧民养羊规模为一两百只,家家户户都要建圈舍、盖草棚、买机械。虽然一年下来卖羊绒收入也有近10万元,但扣除饲草料、机械设备、疫病防治等费用,纯收入就所剩不多了。”鄂托克旗农牧局副局长郝贵斌说,如果繁育、饲养等管理跟不上,个别年头养殖户还会出现亏损。
对此,鄂托克旗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以来,通过“统养共富”大牧场模式推动集约发展、共同富裕,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在这种模式下,农牧民通过联户经营、入股经营、集体经济合作经营等利益联结模式,将草场、水浇地、绒山羊、劳力、机械设备等折算成股份,入股大牧场。
“入股大牧场后,农牧民除了可以拿到牲畜出栏、羊绒销售等分红外,还可以享受大牧场发展精深加工、社会化服务、品牌溢价、直播代销等方面产生利润的二次分红,实现小农牧户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农牧民收益最大化。”郝贵斌说。
在示范区新模式推动下,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牧云养殖专业合作社整合周边5户牧民畜牧业生产资源,建设绒山羊大牧场,以“放牧+舍饲”的方式形成阿尔巴斯绒山羊养殖数量达5000只的草原牧区万亩示范牧场。
“之前我们都是各养各的,我家里只有三四百只羊,因为设施设备少,各种投入高,一年忙下来也落不下多少钱。”合作社负责人傲云毕力格感慨地说,“合作社成立后,周边牧户入股,我们的规模一下子大了起来。”
现在合作社共有2.1万亩草场,并在示范区项目支持下,集中统一建成标准化圈舍,配套200平方米的立体燕麦草青贮种植车间,配备了全自动饲喂设备。“现在我们只用两个人就可以养殖5000只羊,而且形成规模后饲草料等物资采购成本大幅下降。”傲云毕力格说,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后,山羊产绒量、产羔率和出栏率都远高于牧民“单打独斗”时的水平,入股牧民的收入也比原来增加了不少。
据鄂托克旗农牧局办公室主任刘国晨介绍,目前全旗依托示范区创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共培育绿色生态家庭牧场1056户,建成20多个万亩“统养共富”大牧场,打造示范牧场300个。
鄂托克旗众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有4.4万亩草场,养殖4200多只绒山羊。每天有一部分山羊被放到草场上采食,而另一部分则在圈内舍饲。
“在草场放牧,一只羊一天只需要5毛钱的成本。而如果舍饲,这只羊一天就需要5块钱的投入。”合作社负责人吉仁尼格说,要保持草畜平衡,完全用放牧的方式养羊,应该是每20亩草场承载一只羊。“也就是4.4万亩草场只能牧养2200只羊。”
吉仁尼格所说的草畜平衡,过去很难在全旗实现。郝贵斌说,按传统放牧养殖,全旗农牧民户均草场不到1000亩,平均养羊数量只有40多只。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平衡,部分舍饲畜牧业基础薄弱地区超载过牧时有发生。“保护草原生态,唯有彻底转变发展方式,打破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大牧场树立长远发展观,形成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
全旗试点“统养共富”大牧场以来,将“以草定畜”作为建设大牧场的基本原则,通过草场流转或入股经营,以科学规划实现草场集中经营、连片保护,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划区轮牧、休牧禁牧等举措。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草场质量,科学开展牧养,解决草原利用“粗放”问题。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为了确保牧民经济效益稳步提升,鄂托克旗农牧局立足大牧场,着力探索“轮舍饲养”模式,加大规模化设施养殖基础设施投入,提升舍饲化养殖水平,延长舍饲养殖时间。根据降雨情况、草场质量、绒山羊膘情和不同生育阶段,定制化、精细化提供营养解决方案,科学精准舍饲和补饲,大大提升了饲草利用效率和养殖效率。
通过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攻关,鄂托克旗开展草原数字化监测、天然饲草精准化营养分析、牧场智能化控制,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土壤情况、饲草质量、气候环境、牲畜营养需求,合理安排放牧与舍饲时间比例,探索形成系统性的草原科学利用机制。
在示范区建设推动下,达文齐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大牧场整合周边农牧户的天然草牧场和水浇地,统一养殖经营,大大节约了饲料成本,降低了生态压力。
山羊绒的等级划分主要依赖于纤维的直径、长度、细度及鳞片密度等指标。多年来,农牧民为了单纯追求产量,无序引进其他品种的绒山羊与阿尔巴斯绒山羊杂交,使得羊绒品质良莠不齐。
在郝贵斌看来,之前鄂托克旗畜牧业主要呈现“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饲养区域分散,养殖品种“小而全”,生产的羊绒“杂而粗”。山羊单产绒量、出栏效率、养殖效益普遍不高,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低。
“统养共富”大牧场推行以来,鄂托克旗出台奖补政策,引导鼓励牧场逐步淘汰产绒量低、品种杂的山羊,壮大阿尔巴斯绒山羊优质群体,全力推动产业基础提档升级。同时立足牧区现有产业基础,最大限度地把草场、牲畜、机械、劳力等各类生产要素整合集中起来,按需补强,组建形成符合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力量。推动疫病防控、抓绒采绒、青贮种植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开展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生产,促进草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这几年,鄂托克旗政府和羊绒收购企业对纤维细度在14微米以下的羊绒每公斤一共补贴500元。”傲云毕力格说,在补贴政策推动下,他们大牧场开始陆续淘汰产绒纤维细度在16微米以上的山羊,并通过购入优质阿尔巴斯绒山羊种公羊不断提纯复壮山羊种群。“第一年我们只拿到2万元的细绒补贴,第二年增加到7万元,今年一下子到了将近20万元。”
牧云大牧场2023年流转水浇地500亩,整合、购置4台大型机械,实现饲草种植、牲畜养殖、饲料加工、肉品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形成了集种、养、加、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2020年成立的鄂托克旗牧康农牧业公司通过“总院+分院+服务队”的形式,在各镇(苏木)成立7个分公司,形成为全旗牧场提供动物防疫、保健、快速诊疗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如今,在示范引领及社会化服务推动下,广袤的鄂托克旗牧区正走上草原增绿、产业提质、牧民增收的“统养共富”新路子。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核心群、超细型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种群正稳步壮大。多个大牧场正在探索发展沉浸式草原旅游业,拓展牧业生产的可能边界,促进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知名度和产业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