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化产业 乡村拔节成长
发稿时间:2024-12-05 10:10:00 来源: 农民日报
江南之美,美在景致,更美在人文。位于南太湖之畔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文脉绵长,曾哺育赵孟頫、颜真卿、陆羽等诸多文化名人,同时也拥有“中国茶文化圣地·茶经故里”“丝绸之源”“千年溇港”等世界级文化品牌。
驱车行驶在被誉为“十大最美农村路”的环太湖公路上,一边是烟波浩渺的太湖,一边是风情浓郁的富美乡村,交相辉映,各美其美。如何让“颜值”变“产值”?在共同富裕的时代新课题感召下,在浙江广袤的乡村里,文化的火把正点亮“美丽经济”。
作为浙江唯一的“文化产业赋能人文乡村建设”共富试点地,近年来,吴兴将“解码文化基因”作为乡村振兴的文化生长力,实施“乡创+农创+文创”战略打法,全力破解“有资源缺文化、有文化缺产业、有产业缺运营、有运营缺整合”等发展掣肘问题,走出了一条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特色人文乡村发展之路。
溇港,是独属于太湖的概念。吴兴河网密布,一路从西往东,每隔数里,就能看到一处水闸。正是这一条条溇港,成就了太湖沿岸的“鱼米之乡”。然而,地处南太湖沿岸核心地带的“滨湖六村”,在各自为战中,一度遇到了发展瓶颈。
过去,许溇、幻溇、杨溇三村都以发展蔬果种植、水产养殖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义皋、伍浦、庙兜风貌古朴,想要发展乡村旅游,却一直不温不火……能否抱团发展,再次拔节成长?2020年,吴兴用一纸“滨湖六村”组团发展专项规划,将其串珠成链。
物理组合如何产生化学反应?六村横跨高新区与织里镇,在推进力量上,吴兴成立滨湖六村绿色共富区建设专班,投入6.28亿元专项资金;在建设主体上,以吴兴兴溇建设开发有限公司统一推进标准化工程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围绕“吃、住、玩、购、农、创”六大主题打造引领性业态项目;在品牌打造上,组团后的六村在今年以“太湖新溇港”之名重新“出道”。
文化铸魂,规划引领,纲举目张,“太湖新溇港”掀开新篇章:项目首期建设期间,26个农文旅项目接踵而至,其中大部分是跨村而建,“清野休闲营地”牵手许溇村和幻溇村,“杨桂珍”太湖蟹的1600亩蟹塘,让太湖蟹连片发展……古桥、古巷、河流等人文自然景观串点连线成片。
“我们祖孙三代都在杨溇村养蟹,实施六村‘合体’的第二年,我又在庙兜村租下300多亩蟹塘,这是促使‘杨桂珍’品牌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杨桂珍”螃蟹庄园董事长卢瀛峰说,村与村的边界消失后,不仅养殖面积倍增,还让蟹的产业链条得以延伸。
博物馆、美术馆、咖啡吧……很多城里才有的场馆,竟纷纷坐落在这个浙北小山村里。“乡村旅游得有文化支撑才行呀!”妙山村党总支书记刘长林感慨。
过去几年,妙山村依托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吃上了“旅游饭”,吸引了长颈鹿庄园、水上乐园等一众项目落地,但随着周边乡村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同质化竞争也席卷而来。刘长林敏锐感知到,游客已不满足于简单观光,更渴望享受更高层次、更为多元的文化旅游产品。
如何错位竞争?妙山村以“艺术乡建”为抓手,充分挖掘茶禅文化、陆羽古道等人文资源,引进了一批彰显地域文化的优质项目。同时,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村里将羊圈、旧水厂改造为美术馆等,使乡村文化空间得以优化。
该村积极探索“村企共育”模式,村集体通过资产入股、保底或分红等多种形式参与村庄文旅项目,得益于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2015年的13.87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216.3万元。
“从一次露营快闪开始,一点点脚踏实地往前走。”“80后”青年宋翔从国企辞职后在妙山村创业。他坦言,自己是被“公司盈利越多,村集体分红越少”的“村企共育”模式所吸引。短短几年,宋翔已在村里运营了7个驿站。
妙山村并非个案,吴兴已有20个村与运营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市场化推进乡村文旅发展,该区的乡村还根据本村情况塑造特色品牌,全域146个乡村IP各有千秋。
“乡村振兴是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形成的良性内生发展模式。”吴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坚持“政府引导、村企合作、村民主体”模式,统筹和协调多方力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的“不饮咖啡”是处网红打卡点。这里不仅咖啡飘香,还是一座青创营地。今年4月,应村党支部书记卢云旗之邀,100多位村里的年轻人如约来到渔耕文化园,在百年桂花树下开展一场场围绕乡村发展议题的头脑风暴。
乡村发展关键在人,人才同样需要广袤乡村大展拳脚。营地主理人“90后”闵艺萍,曾是上市公司高管,也是一名资深咖啡控,虽然对农村有情怀,但她对“乡村+咖啡”仍顾虑重重,场地、资金、宣传、引流等都是难点。
为了打消其顾虑,卢云旗“三顾茅庐”。缺场地,把渔耕文化园中最好的场地留给她;缺资金,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充分运用“青创贷”提供金融“活水”;缺流量,请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团队,开辟年轻人喜爱的露营基地……一系列充满诚意的行动终于让闵艺萍的咖啡营地落地。果然,年轻人蜂拥而至,村庄人气越来越旺,还带动了村里土特产销售,村民收入节节攀升。
尊重青年,珍惜青年,“青年聚合效应”正在吴兴逐渐显现。朱新英在电商行业深耕多年,一次偶然回乡探亲,她看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当即决定留下来创业——把废弃小学改造成“六亩豆行”咖啡工厂,举办艺术展览、传播咖啡文化。“这里有平台、有政策、有空间,让我有了发展事业的舞台。”朱新英说。
近年来,吴兴将引进实用人才、广纳青年创客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新青年”行动,采用青年人才与村集体、村民三方合作的方式,成功实施“精灵巷”“隐青上河居民宿”“三联书店书山有潞”等20余个青年人才创业项目,乡土人才集聚的虹吸效应不断释放,173名“文化产业主理人”落地生根,打造出30余个多元文化乡创空间。
在此基础上,吴兴区不断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人文乡村发展合作伙伴培育计划,打造“文化产业主理人”“驻村艺术家”“文化传播官”三支文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