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新貌新气象
发稿时间:2025-01-02 10:20:00 来源: 农民日报
屋外天寒地冻,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草滩新村里却洋溢着幸福和温暖。
走进村民杨昌友的新家,干净敞亮、炉火正旺,老伴儿正在封闭阳台上安逸地做着针线活。“地震时,老家的房子直接被砂涌淹没,在安置房过渡一年后,2024年11月8日正式入住新房,120平方米、三室一厅、水冲厕所、煤气做饭……如今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说话时,杨昌友的眉眼间充满了感恩之情。
山河破碎,满目疮痍。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77.2万人不同程度受灾,其中,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因为地震引发“砂涌”现象,成为青海灾区受损最严重的区域。
再启新居,暖意升腾。一年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民和县争分夺秒,全力推进居民住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原本金田村、草滩村是近邻,如今黄河岸边落成新居,合称为“金田草滩新村”。进村,立着“感恩石”的广场跃入眼帘,食堂、超市、党群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近在眼前。往里走,一排排土黄墙、红砖顶的小院整齐有序排开,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贴着对联,有的村民已经入住,有的村民正在拾掇院落。
“以前,我们村70%左右是砖木结构房屋,地震发生后,政府修建了新房,抗震能力达到8级以上,群众住得安心。”金田新村监委会主任杨寿元告诉记者:“新村建设时,每户的院落为四分地,村民根据自家的人口和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如果村民选择80平方米的户型,自己不需要掏建房费用,全部由政府解决;超出80平方米的部分,按照每平方米1950元的价格补交。”
据中川乡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3月28日,民和县中川乡金田草滩村地震灾害避让搬迁安置项目正式启动。规划用地面积15.6公顷,总投资9019万元,按统规统建方式建设,分为80平方米、120平方米、160平方米3种户型,并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容,集中安置中川乡金田村、草滩村186户农户。
正午时分,村里的幸福食堂陆续热闹起来。“今天准备的午饭是咱们青海的特色美食粉汤,根据老年人的口味制作的,清淡、软烂。”食堂负责人祁秀梅一边忙,一边说,“自从村里的幸福食堂开业以来,每天大概有100多位老人就餐。”
幸福食堂是民和县民政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党委、政府部署要求,为震后搬迁新村老年人就餐便利而打造助餐服务供给的重要民生举措之一。
“一口花卷,一口汤,吃得舒服又自在!”七旬老人吕金鲜和老伴儿每天中午都会来食堂就餐,两位老人说:“虽然地震让我们痛失家园,但党和政府让我们再次拥有新家园,还修建了食堂,每天都能吃上一口热乎饭,我们心里头暖得很!”
在距离县政府10多公里外的民和县巴州镇羊羔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上,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新居一字排开,远看颇有徽派建筑的美感。“住新更感党情恩,安宅常念政策善,党辉沐家”张志军新家大门口的大红对联格外醒目。
“该安置点上一共安置44户206人,涉及5个村的,一共设计了4种户型结构。距离镇政府、学校、集市、医院都比较近,群众上学、就医、采买很方便。同时,为了让村民搬下山后,有收入,该安置点在设计时,就为每家每户设置了一间铺面。”巴州镇镇长杨学军介绍。
张志军的老家在杨家湾村焦土社,老家背靠山根,虽然当时地震时居住的房屋并未受到损坏,但处于地质灾害地带的他们始终揪着心。“政府把问题考虑在了前头,将我们及时搬迁,住上了新房,心里头敞亮!现在我们家还将铺面打造成一个小超市,不仅有活干还有收入!”张志军说。
离新村不远处是民和县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鳞次栉比排列开来的温室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草莓棚里,草莓红艳香甜正上市,平菇棚里农户采菇正忙碌。为了让搬迁户搬下来、稳得住、有收入,巴州镇镇政府鼓励44户搬迁群众第一年免费承包示范园大棚种植蔬菜瓜果,依托当地乡村振兴构建起“山下有新村 振兴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搬下来后的新房子不仅设计了一个铺面,还给我们每户分配了一个温室大棚。这几日我们正筹划着,跟着产业园里的种植大户学着种平菇,未来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村民马世民盘算着开春后要大干一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