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新路的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发稿时间:2025-01-04 11:47:00 来源: 学习时报
1978年冬,小岗村率先实行“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成为“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中国的农村改革由此拉开序幕。“包干到户”之所以能够首先诞生于小岗村,既有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向的政策安排,又源于小岗村有着一群勤劳质朴,敢闯敢干的“大包干”带头人。
穷“灰”掉的小岗村
1978年前后,安徽凤阳县委办公室电话电报如雪片般飞来,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处理来自江浙沪的同一要求——立即派人把凤阳外流人员接回去。号称“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穷”得出了名,外流人口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凤阳县,小岗村更是最贫穷的偏远村落之一,用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的话说,已经穷“灰”掉了。
为了拔掉穷根,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生产方式,开展生产自救。1954年,在凤阳县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凤阳城西乡党支部创造了“包工制”,即党支部6名委员实行包社、包队、包组责任制,在分配上采用“土四劳六”的比例进行秋收分配,积极推广小麦优良品种,获得了大丰收。毛泽东肯定这个支部的工作路线正确,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的工作精神和工作方法”。这个“包工制”和1978年的大包干都采用了“包”的方法,区别只在于“包”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可以说,“包工制”是大包干产生的种子。
1977年6月,万里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经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万里在滁县地区主持召开安徽省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座谈会,并于11月印发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即“省委六条”,采用了滁县地委提出的实行不联系产量“一组四定”生产责任制建议,强调要“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正当的家庭副业”。
1978年,安徽大旱,凤阳县是重灾区。为了救灾济民,安徽省委于9月出台规定: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可以借给社员耕种,谁种谁收,国家不分配征购任务;从集体地中每人借一分地种菜度荒。安徽省委这一决定在凤阳农村的推行,对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1978年10月,到了“算盘响、换队长”的时候,梨园公社党委任命严俊昌为生产队队长,严宏昌为副队长,严立学为队会计。为了顺利搞好来年的农业生产,小岗生产队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全队开展大走访活动。
当时,小岗有20户115口人。在这20户村民中,除了2户单身汉常年外出讨生活外,剩下的18户都是家庭人口较多的村民,各户户主有老有少,不是近邻就是近亲,关系密切。在集体劳动时、在乞讨过程中稍有闲暇,他们就会聚在一起话家常、谈过往,对于如何才能干好农业生产吃饱肚子,大家基本上能够达成一致意见。
此时,小岗的三位队干部主动承担起领导责任,发动广大社员群策群力,一起想办法打开眼前这个困难的局面。在深入了解社员主要想法后,三位队干部带着社员们的意见开了个碰头会。会上,大家将征得的社员意见相互通报后,也都表明了自己对分田单干的看法。严宏昌对严俊昌说:“你家人口多,这个头我来牵,我们再开个社员会,大家若是同意,就分到户。”
三位队干部很快就统一了思想,并决定于12月初的一个晚上秘密召集全队各户当家人到严立华家开会,然后就分头通知各户户主。就在这个会议上,小岗生产队的18个当家人,做出了“分田到户”的历史性决议。小岗村包干到户诞生了。为明确责任共担风险,这18位农民在一纸契约上立下了军令状并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形成如下规定: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鉴(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的这一纸契约催生了我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包干到户后,小岗人将下地干活当成一种无比幸福的事情。小岗人不再集体出工的反常表现被公社书记张明楼发现并上报县委。1979年4月10日,陈庭元到梨园公社调研时,张明楼把小岗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陈庭元听完后,亲自来到小岗生产队调研,并将小岗生产队的具体情况带回县委研究。4月15日,陈庭元再次来到梨园公社,将县委意见交代给张明楼,“他们已经穷‘灰’掉了,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最多莫过于多收点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就这样,凤阳县委采用“不制止、不宣传、不推广”的方法,将小岗村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暂时保护了下来。
1980年1月,万里看了凤阳县委《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的调查》后,于1月24日亲自来到小岗村实地考察。从生产队最西头的严立富家开始,一直走访到村东头的严国品家,万里挨家挨户地查看农民的粮食生产成果。当他看到各家各户满仓的粮食和质朴的笑脸时,万里作出“我支持你们”的表态。万里在小岗不仅肯定了小岗人干得好,还给陪同的凤阳县领导交代,想学小岗的就让他们学,不要学唐僧给群众念紧箍咒。万里的态度,有力地保护了包干到户在小岗乃至在凤阳的顺利实行。
万里调到北京工作后,多次向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汇报安徽农村包产到户的情况,谈论改革给安徽农村带来的喜人变化。邓小平多次指出“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并出面为包产到户发声:“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大包干”终于有了社会主义的“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