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头雁”高飞添“双翼”

发稿时间:2025-01-09 11:12:00 来源: 农民日报

  寒冬时节,农闲不闲,浙江农艺师学院2024级“头雁”学员反倒更忙了。这头,学院组织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文旅融合与营销技术的交流会,学员间互访,分享创业心得;那厢,水果界同窗齐聚临海,研学柑橘、杨梅等水果的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还有的现场实践围绕有机生产管理、聚焦茶产业抱团发展,活动接连不断。

  每场活动背后,专业导师和创业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中要么是来自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或省内高校的专家,要么是业内赫赫有名的翘楚。集中授课“充电”,结合现场实践,让大家学到真东西,直呼获益匪浅。

  成立于2018年的浙江农艺师学院,是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共同组建的综合学科教育机构,自2022年起,开始承接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

  记者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浙江农艺师学院不断创新探索“专业导师+创业导师”的联合培养内涵,尤其是跳出培训抓培育,注重定制化、体验式和孵化型的理念植入,通过帮助“头雁”找到合作伙伴、整合优势资源、拉长产业链条,从而实现精细化、跟踪式、全方位抚育,得到了学员广泛认可。

  一个学员双导师

  在2023级“头雁”学员吴菊芳看来,一年的培训让她完全打开视野。作为湖州锦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吴菊芳之前一直从事厨房设备经销,2018年一脚踏入农业,常常感到知识匮乏,几年摸爬滚打,总算找到些门路。

  王慧智是浙江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的副主任,过去长期负责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开发与品牌营销,懂政策、善经营,各类资源丰富;崔廷禄是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闲林村的“乡村CEO”,兼具高级经济师与高级农业经理人两个头衔,实战经验丰富。几乎不假思索,吴菊芳立马选了两位做师父,前者为专业导师,后者是创业导师。

  浙江农艺师学院常务副院长杜琼告诉记者,根据学员对政策、信息、品种、技术等多方面的需求,学院一方面采取定制化课程,另一方面建立学员教育档案,精准配备“双导师”,实行导师和学员间的双向选择,还有专门的仪式——签订结对帮培协议。

  在课堂上,有浙江省特级专家、头部企业家等授课,精选1500多堂课程,供学员学习;走出教室,有导师一对一的倾囊相授,定期下基层指导,有何问题,随时请教。一年时间,吴菊芳进步飞快,尤其是在大米营销方面,明显跨出一大步。

  “打品牌并非取个名字、设计符号、提升包装这么简单,而是贯穿土壤养护、品种挑选、水肥管理、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关键得找出差异化竞争优势。接下来,怎样植入文化创意元素,进行农文旅融合,又是一个重大课题。”吴菊芳如今谈及营销已是头头是道,虽然毕了业,但与两位导师联系更加紧密。

  同为2023级“头雁”学员的鄢继琼也表示受益良多。她是金华市婺城区椒椒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蔬菜种植已有23年,现在带动周边不少农户靠辣椒致富。“两位导师所给予的帮助无疑是深远的,我将继续深耕农业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三化互动’,并且做好深加工文章。”她说。

  因为氛围好,加上确实对学员有帮助、有提升,现在愿意加入“双导师”联合培养项目的人越来越多。2024级“头雁”学员共400名,但遴选出的导师库里已有专业导师485名、创业导师429名。如今,“专业学习教育、生产实践实训、技术研发创新”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越来越落到实处。

  双向奔赴师徒情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所长蔡为明早在2008年,就开始担任院里派驻武义县食用菌团队科技特派员的首席专家,后来还带领团队共同投资入股,创办了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把统一制好的菌棒直接交给菇农培养出菇,让他们种菇既轻松又有保障。

  “头雁”学员邹文俊来自武义创新食用菌有限公司,选了蔡为明当专业导师,这两年,蔡为明每届带4位“头雁”学员,而学员们提出的新疑惑、新需求,有时恰好给他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导师对于学员的帮助除了传授经验、指导论文外,还有彼此间的项目合作,或引进新品种,或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渠道;反过来,借助学员这一群体,导师们得以更好地展示推广最新成果,也更直接了解到一线生产所想所需。

  对此,研究了40多年水稻的育种专家张小明深有感触。前些年,不少种水稻的学员反映,随着连年耕种、种子混杂、机械携带等原因,杂草稻的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重。能否选育出一种适应当地气候的抗除草剂水稻,这个课题在传统的科研立项中,很难有一席之地,却给张小明提供了绝佳的研究视角。

  “很多探索性项目,只有到田间地头去,只有真正面向生产一线,才能找到方向,并且通过产学研高度协同,找到最终解决方案。”张小明感慨,与学员间的交流合作,某种程度上对提高科研项目的针对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大有裨益。

  不久前,浙江农艺师学院对2023级“头雁”学员进行了抽样调研。结果显示,252份调研样本中,导师与学员之间已展开新技术合作推广的占将近20%,另有相当比例存在合作意向。

  像“90后”农创客,同时也是2023级“头雁”学员的谢皝,就在专业导师楼宝的指导下,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短短1年多时间,通过采取河蟹公母分养技术,亩均新增效益达6500元。还有2023级“头雁”学员陈佳明,在导师的帮助下,设计出一款新型蜂箱,无需打开箱子就能看到蜜蜂繁育与酿蜜的过程,对开发研学课程很有帮助。

  同窗携手奔共富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冯冠胜告诉记者,在培育“头雁”工作上,浙江农艺师学院的长板在于背靠农业科学院学科和人才优势,举全院之力确保项目高效推进。在他看来,培训是一时的,但培育却是持续的,因此更要注重后期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孵化,帮助学员合作发展,从而带动小农户共同富裕。

  “80后”沈煜潮子承父业,是德清县星晴家庭农场的主理人,与父亲种稻主要卖给粮站不同,他更追求高附加值。这些年,他一手抓优质稻生产,自办加工厂,卖品牌大米,尽可能优质优价,另一手则靠模式创新,比如稻鸭共生、稻子与藏红花的轮作,实现一地多收。

  2020年,沈煜潮拜在张小明门下,成为浙江农艺师学院的在职研修生。如今,他的另一身份是“头雁”学员的创业导师,这几年,与学员的互动与合作更加紧密。同样,由昔日学员变今时导师,杭州爱比利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浩亮还与学员一道开发葡萄、猕猴桃等水果的加工衍生产品。

  同行缘加同窗情,诸如此类的合作正碰撞出火花。这缘于在“头雁”项目中,浙江农艺师学院采取小班化培训模式,围绕粮油、蔬菜、水果等7个班学员的产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十余个专题小班化课程,相互熟络了,自然走动频繁。

  此外,过去1年中,浙江农艺师学院还举行了各种各样的观摩会、研修营,以及推动成立粮油、蔬菜、水果、茶叶、农文旅等17个产业互助联盟,帮助搭建“头雁之家”资源对接与合作平台,推动“头雁”学员和“双导师”彼此间的资源整合。冯冠胜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耕“头雁”项目,推动科技赋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浙江“头雁”样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