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汪玉成:让更多青年在乡村“落地生根”
发稿时间:2025-02-22 12:4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几天,为了余村“瀑布咖啡”的用地审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多次往返安吉和杭州。
“这是村里新年要落地的重点项目之一,咖啡馆的几名年轻主理人很有想法和干劲,我们也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要素保障和支持。”汪玉成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瀑布咖啡”是安吉“村咖”的一个代表,这个品牌的主理团队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中有高材生,有艺术家,虽身份不同,但都对创业充满热情。
汪玉成很欣赏这批“青创客”,春节假期才过去没多久,他就拉着这群年轻人开了多场研讨会,商量咖啡厅的选址、建设用地范围等事宜。
过去这几年,与汪玉成打过交道的年轻人很多,同“瀑布咖啡”主理人一样,他们大多数是外来的“青创客”。为了吸引青年来余村,汪玉成和村委干部变着花地想方法,如打造数字游民公社、引进青年生活业态、给予项目全方位服务保障等。
2022年7月,余村启动了“全球合伙人”招募计划,聚焦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向全球发出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2023年年初,浙江省安吉县提出“大余村”概念,以余村为核心,联动周边天荒坪、上墅、山川3个乡镇24个行政村组团发展。两年多里,已经有60多个合伙人和项目来到这里,带动招引大学生上千人。
2023年全国两会,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汪玉成第一次走上“代表通道”,他用短短几分钟,向中外媒体讲述了这个浙北小山村把青年当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其中就特别提到了“全球合伙人”计划。如今,在系列政策带动下,余村建起了青年专属的创业空间——“青来集”,开办了“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孵化出咖啡馆、小酒馆等20多种精彩业态,这里的“青年味”越来越足,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但汪玉成觉得还不够。“乡村要振兴,就必须要集聚人才,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能不能吸引更多青年来到乡村就业、创业、生活,对于乡村发展来说很重要。”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这两年,“如何让更多青年来到乡村、留在乡村”成了调研的重点内容。在这方面,他有一个卓有成效的抓手——“余村夜话”沙龙。
自“全球合伙人”计划启动以来,“余村夜话”沙龙每周都雷打不动地举行。“时间集中在周三,但不固定在周三,地点可以是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是一片草地。”汪玉成介绍,开办“余村夜话”的目的就是给合伙人、村民、政府负责人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尽管比较忙,但每次只要举行夜话,汪玉成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参加。“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平台,也是一个收集意见、建议的好机会。”他说。
汪玉成记得,在去年的一期“余村夜话”上,一名青年创客提到希望能在村镇上增加外卖、跑腿等基础生活保障服务,以更好地满足青年的日常生活需求。接到建议后,相关单位的干部便立即行动,通过各方协调,在镇里引入了多家外卖品牌,一些原本只开在安吉县城的网红小店,也在余村落了地。“引青年入乡,乡村配套的基础生活设施就要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这样他们才能留得下来。”汪玉成说。
“余村夜话”已经办了上百期,仅2024年就办了50多期,数不清的青年想法变成了现实中的咖啡馆、健身房、24小时便利店等。“夜话”之外,村里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村委办公室等地方,也都产生过不少与青年有关的好点子。汪玉成还经常到村里走家串户、实地走访。这两年,他的足迹已经遍布余村的每一片土地,也逐渐延伸到其他村庄。
“余村还只能算是个例。”汪玉成在多地调研发现,放眼全国,很多地区的乡村给予青年的支持还达不到余村的标准,“在引青年入乡方面,很多乡村存在诸多不足,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更加给力”。为此,汪玉成今年准备了一份与“引青年入乡”有关的建议,他要带到全国两会上。
汪玉成在建议中提到,一方面,希望国家能支持青年入乡,并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比如提供创业基金支持、农业农村相关人才培养支持等;另一方面,如果有年轻人带着好的项目来到乡村,但在土地、人力等方面受限,对其事业发展会产生影响,希望有关部门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要素保障。“只有把青年源源不断地聚集到乡村,乡村振兴才真的未来可期。”他说。
在最新一期的“余村夜话”沙龙上,汪玉成又收集到了多条来自青年的建议,有政策需求上的,有配套服务保障方面的,有土地要素和资金支持上的……“这些建议,我们能支持的,会立马跟进;还需讨论的,我们也会积极追踪”。如今的汪玉成,已不是两年前刚当选代表时那个“压力山大”的村支书,而是能精准把握政策脉搏、为青年站台的“新乡人”代言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