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红旗渠畔有个“画家村”

发稿时间:2025-04-11 13:5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河南省安阳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是一座隐于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山高路陡、通行不便,但几乎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和热衷写生的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

  4月5日是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高家台村是红旗渠畔远近闻名的“画家村”。门前的古树下、民宿的阳台上、清澈的溪流边……在高家台村,每走三五步就能看到青年学生写生的身影。素描、油画、水彩……每个画种在“画家村”都能找到堪称绝佳的实景作参考,这里一年四季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青春活力。

  高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年来,高家台“画家村”及其所在的太行山“中国画谷”的知名度,在全国“写生圈”和艺术界迅速攀升,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八大美院以及全国其他200余所高校相继在该村设立写生基地,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

  “小山沟”变身“画家村”

  “这里的山峰非常独特,不是单一平面,而是层层叠加的,每一层褶皱都有不同的形态。”来自甘肃的刘女士是一名写生爱好者,3月底,她专程来到高家台村,只为目睹并亲笔画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家家石板房,山山不一样,这是很吸引写生爱好者的一个点。”谈到高家台村的独特写生优势,张海根介绍,“比起优势,‘合适’最重要。这里不大不小、高低错落,刚好能将远处的太行山、近处的石板房等比例‘定格’进同一个取景框,对写生爱好者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创作平台。”

  这一写生胜地曾一度面临着人口流失严重、生存艰难的问题。张海根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家台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村里430多口人搬走了一大半,“没办法,那个时候‘旅游’几乎不存在,即使观光门票仅为5毛钱,也很少有人愿意来”。

  石板房的保护救活了这个传统村落。人口流失后,尽管村里多处石板房已十分破败,当地村民依然保留着。“这些石板房是祖辈们用从太行山下一趟趟挑来的石板岩盖成的,保留下它们,就是要提醒我们的后辈别忘记艰苦奋斗的来时路。”张海根说,高家台的“扁担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畔每个村庄脱贫致富的法宝。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带领学生采风时,偶然发现了高家台村:山峦重叠、崖壁雄奇,尽显北方山川之壮美,而独特的石板房在云雾笼罩下又颇有一番江南风韵。从此,高家台村“南北兼容”“高性价比”写生胜地的名号在全国传开。

  一排排古朴错落的石板房,乘着新世纪的文旅热潮脱颖而出,高家台村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成功转型成为远近闻名的“画家村”,也盘活了村集体经济。

  “画家村”里出画家

  “在高家台,随便拉来一个村民都乐意画上两笔。”杨增福说。

  杨增福是高家台村的一名职业经纪人,也是林州市石板岩镇写生协会副会长。他告诉记者,高家台村家家户户都住着画家,这里的画家分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野生“草根画家”,另一类是从全国各地前来写生的“学院派”画家。

  杨增福的父亲杨文生就是从太行山里走出的“草根画家”“农民画家”。“1998年我在村里办画家村写生基地,让父亲帮忙照看。时间长了,他感觉画画还挺好玩的,就把学生们扔掉的颜料和画笔捡起来,没事儿的时候画两笔,结果一画就画了20多年。”站在入村口画廊杨文生的画作《高家台之夏》前,杨增福说,父亲原来没有学过艺术,也不会画画,在父亲身上,他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与熏陶。

  村中的景入了画,村中的人也成了画中人。像杨文生一样,村里受浓厚写生氛围影响而爱上画画的村民不在少数。张海根说:“画家村里的‘草根画家’们并非精通画画,而是热爱画、愿意画,有这个劲头儿就足够了,也可以带动一部分学生找到画画真正的初心。”

  高家台村里的“学院派”画家则来自全国各地,分散在村庄的各个角落采风写生。“大到雄奇壮丽的太行山大峡谷,小到山路口停着的一辆车、树下趴着的一只慵懒的猫,都可以是我们写生的对象。”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学生张书畅说,“画家村写生之旅,让我从美术的角度,对许多结构复杂的参照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帮助我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

  “进村前还是‘理论派’,出村时已进化成‘实力派’。”杨增福说,这是许多来写生的高校学生的真实写照。

  靠“写生经济”走上致富路

  “只有转变思想,提升服务质量,主动了解前来写生的游客需要什么,才能发展好‘写生经济’,为‘画家村’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增量。”张海根说。

  1998年,回乡做职业经纪人的杨增福,听说安阳师范学院美术系的老师想找个地方带学生们写生,便找到美术老师推荐了自己的家乡高家台。

  “他们住了22天,我收入2.8万元。”从那时起,杨增福尝到了“写生经济”带来的“甜头”,准备在家乡开创一条“写生+文旅”的创业路线。

  拓展写生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主动邀请各大高校美术系师生前来写生……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高家台村在写生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高家台村民开始选择返乡创业。修民宿、开饭店、办写生用品店、搞文创店……一系列配套写生产业链的建立,唤醒了这里沉睡已久的山水资源和建筑资源,让这座太行深处的小山村重焕生机。

  “目前村里一天最多可接待3000人,依托‘写生经济’,每年能实现人均增收两万元的经济效益。”张海根说,每年春、夏、秋季是美术生来村里写生的旺季,其中湖北、山东、山西、河北的美术生较多。

  高家台村的成功实践,也带动了其所在的石板岩镇写生产业的发展。

  4月1日,石板岩镇春暖花开,随处可见写生的身影。石板岩镇地处太行深山峡谷中,近年来被誉为“中国画谷”,慕名前往的写生爱好者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络绎不绝,年均达200万人次。石板岩镇正以创建全国特色写生名镇为契机,努力建设国际写生名镇和高端民宿小镇,擦亮“中国画谷”品牌。

  石板岩镇写生行业协会会长杨凯介绍,目前协会有141家写生基地和108家民宿,可同时容纳1.5万人前来参观写生。协会对写生基地会员进行星级评定,通过舒适的食宿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吸引全国美术家、美术专业师生来写生。今年还计划成立画品交易中心,为写生者提供变现之路,也将举办针对高校师生的画展活动。

  随着高家台村的客流量日益增长,传统石板房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要扩建我们会担心打破原来的美感,按兵不动又怕接不住后续的‘流量’。”张海根说,只有将发展写生产业与保护传统村落相结合,在延长产业链和提升服务质量上下真功夫,才能不断续写画家村“写生经济”致富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