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林家坝来了“CEO” “生态碗”盛上“旅游饭”

发稿时间:2025-04-11 14:12:00 来源: 农民日报

  春日的金沙江畔,云南省绥江县南岸镇林家坝自然村笼罩在薄雾中。青石板路上,游客杨梅正带着孩子在“共享农场”里给刚种下的莴笋浇水,不远处的亲水平台传来“金江号子”的雄浑号声,与江面的波光交相辉映。这个曾经因人才匮乏而陷入发展瓶颈的江畔古村,正因为一位“90后”乡村CEO的到来,悄然上演着“生态蝶变”。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步道走进村落,家家户户门前的竹制花架上,三角梅与多肉植物相映成趣,墙角的旧陶罐里种着薄荷与紫苏,散发着淡淡清香。“每周村里的‘清洁日’,男女老少都会拿着扫帚、夹子清理步道和河滩。”村民宋萍指着江边整齐的分类垃圾桶说,“以前垃圾随处丢,现在连小孩都知道‘烟头要扔进灰色桶’。”

  在徐鹏飞到来前,林家坝虽有美丽村庄的底子,却缺乏长效维护机制。他联合村“两委”鼓励村民共同参与维护美丽村庄。如今,村内“门前三包”、垃圾分类成为村民自觉,连江边的鹅卵石沙滩每天都有人清理碎石与杂物。

  林家坝的美早已声名在外。93户人家临水而建,2021年便获评省级美丽村庄,旅游步道、亲水亭台、鹅卵石沙滩一应俱全。但初尝旅游甜头的村民很快遇到了难题——游客来了又走,日均订餐量不足5桌,2023年旅游收入仅30万元。“空有好风景,留不住人,带不动消费。”运营企业负责人曾林春坦言,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让好资源成了“半拉子工程”。

  转机出现在2024年。昭通市启动乡村CEO培养计划,在昆明创业7年的徐鹏飞带着市场运营经验回到家乡。这位年轻人走街串巷,很快发现了症结:“山水资源是底子,但文化体验才是灵魂。游客需要‘看头’,更需要‘留头’。”

  随着有意挖掘和打造,省级非遗的船夫号子“金江号子”成为林家坝的“文化招牌”;“打铁花”表演,也成为了林家坝村独特的“夜经济”场景。

  同时,徐鹏飞注意到,村民对人居环境的维护热情高涨,决定将这份“主人翁意识”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清洁的步道、美丽的庭院不仅是风景,更是游客体验的一部分。

  在表演场地周围,村民们自发组成的“环境守护队”随时清理垃圾,确保游客散去后场地干净如初。“以前觉得搞旅游是老板的事,现在庭院美了、村子干净了,游客多了,我们收入也多了。”如今宋萍在游客中心当前台,每月能挣3500元,“以前去县城打工,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看着娃娃在村里撒开欢儿地玩,日子美着呢!”

  村庄主干道旁的“共享农场”,香蕉园里搭起竹制凉亭,草莓园开放亲子采摘……徐鹏飞用“场景化运营”思维,将单一观光升级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体验。

  数据印证着变化。2024年,林家坝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160万元,64户常住村民户均增收1.5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80%的家庭买了小汽车,12户村民开起农家乐,20人在景区稳定就业。(罗洪 高静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