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陕西:关键技术支撑小麦单产提升

发稿时间:2025-04-26 08:10:00 来源: 农民日报

  当下,我国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已经全面展开,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麦田里,处处充满了绿意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小麦刚进入拔节期时,不敢浇太多水,防止旺长,等过了第一节间的生长期就能浇水施肥了。”长安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强正在麦田里查看小麦长势,“多亏了前段时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来田里指导时给出的建议,我们的小麦没有出现旺长,现在开始准备浇水、施肥和接下来的‘一喷三防’。”

  薛强种了3000多亩小麦,其中500亩是当地的小麦高产核心示范田。“我们采用‘3335小麦宽幅沟播’技术:肥料3层分施,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每亩用种量30斤,实现精量播种;深松作业30厘米,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保肥能力;机器开进地里,一次性完成灭茬、深松、施肥、播种、镇压5项作业工序。”薛强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小麦单产提升经验,“通过这项小麦增产增效的机械化技术,田地能够集雨蓄水,田间的通风透光效应提高了,小麦个体健壮、群体均衡,每亩能增产5%~7%,不仅减少作业工序、提高作业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助力小麦单产提升,在薛强的麦田里,还有一剂良方,那就是智能化灌溉设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田间的阀门就打开了,顷刻间,细密的水滴均匀地滴入土壤中。薛强告诉记者,滴灌带犹如毛细血管般铺在地里,减少了水资源浪费,这种水肥一体化的灌溉设备,节水又节肥,省工还省时。“20多年前父辈种地时,小麦亩产只有400~500斤,再看看现在,科技进步了,每亩1000多斤的产量已经十分普遍。如果把从良种、良田到良机、良法的每个环节都做好,那么小麦单产提升的潜力还有很大。”薛强信心十足,“今年的目标是小麦预计亩产达到1400斤!”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产业专家团陕西省科技小分队前往宝鸡、西安和渭南等地,查看小麦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等情况,了解小麦播种、春管措施落实情况及下一步田间管理计划等情况。“开春后气温整体偏高、回升快,现在麦田处于拔节期,病虫害总体发生较轻,苗情长势优于常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常旭虹说,“当前苗情虽然整体向好,但仍要紧抓春管关键时期,根据各地的不同苗情开展水肥管理,做好重大病虫草害监测防控,促进苗情进一步转化升级。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严防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干热风’等灾害,通过农艺调控与防灾减灾‘双轨’并行,做好各项应对措施,持续推进关键技术高效落实,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陕西省小麦面积1425万亩,较上年增加了13万亩。为扎实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制定了2025年陕西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大力实施高产技术集成示范、规模化种植主体培育、“三主融合”吨粮村镇建设、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主推高质量精量宽幅沟播、镇压保墒叶面调控抗逆、微喷滴灌水肥一体化、“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小麦生产管理关键时期,要继续组织农业专家及基层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分区域制定实施方案,实现专家巡回指导、技术员全环节指导,精准调查农情苗情,将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直接到户、良法直接到田,力争全省小麦单产再创新高。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