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把青春“种”在黄土地上

发稿时间:2025-05-02 09:40:00 来源: 农民日报

  在国外留学4年后,张龙回到家乡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跟着父亲一起在陇中黄土高原的山坳里种苹果。

  过去9年间,流转土地,发展种植基地,到成立果业公司,他带动6个乡镇的脱贫户和周边16个合作社种植苹果3.22万亩,实现年产值3.5亿元,如今,张龙已成为当地回乡创业的杰出青年代表之一,不仅担任会宁县青年联合商会会长,还是“白银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甘肃省青联委员。回顾艰辛创业路,张龙坦言,这一切离不开团组织的一路鼓励和支持。

  怀揣梦想,把青春“种”在黄土地上。在白银市,更多的青年正满怀热情投身农业农村,用实干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青年力量”。“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人才正成为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共青团白银市委有关负责同志说,“为引领带动青年人才更好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创新实施‘青春助农’工程,通过‘平台筑基、赛事赋能、链式培育、生态营造’多维发力,为青年人才‘保驾护航’,走出了一条独具白银特色的青年人才振兴乡村的新路子。”

  留学青年返乡同筑“共富梦”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会宁,虽然山大沟深、自然条件严酷,但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纬度、海拔和气候条件都适宜苹果种植。“2014年,从事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的父亲开始种植苹果。随着果园面积逐年扩大,由于缺人手,父亲希望我回来帮忙。”张龙说,回到家乡后,经过反复考察,他决定在头寨子镇、河畔镇流转土地建设苹果种植基地。这些年,他又陆续在甘沟驿镇河西坡村、会师镇月牙村、河畔镇冯堡村流转土地发展苹果种植。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返乡创业的张龙始终牢记父亲的这句话,如何带动农户增收成了他一直惦记的事。“我们帮助120户易地搬迁户栽植苹果树600亩。”张龙说,除了带动乡亲们发展苹果种植,务工也是基地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基地常年固定用工20多人,月薪在5000元至9000元;从每年农历正月修剪枝条开始,到5月疏花疏果,再到秋季采摘季,基地季节性用工吸纳了周边近500名乡亲到果园务工,去年劳务支出在25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基地每年都会对周边镇村果农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免费为苹果种植重点乡镇提供苹果接穗,帮助果农进行品种嫁接更新。在基地的帮助带动下,这些果园每年每亩可增收1000元以上,会宁县的头寨子、河畔、白草塬、甘沟驿等乡镇1560户脱贫群众走上了发展苹果种植的增收路子。

  扶持一个青年带动一片发展

  为了引领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青团白银市委着力构建全域化人才汇聚矩阵,指导全市5个县区团委建立了青年创业联盟。依托乡村振兴青年创业联盟和青年企业家协会,积极吸纳种养殖大户、返乡创客、电商达人等青年骨干243人,构建农村青年人才数据库,吸纳青年企业家等优秀青年加入青联,多措并举,努力将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扶持一个青年,带动一片发展”效应。

  在靖远县东湾镇,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的杨志啸,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青年致富带头人、发展蔬菜产业的专家,他先后荣获“甘肃省第二届创业大赛创业新秀”“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称号和“甘肃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他创办的绿源蔬菜种植购销专业合作社集蔬菜种苗培育、病虫害防治技术服务、特种蔬菜开发、绿色精品蔬菜生产销售等业务于一体,年育苗3000多万株,辐射种植面积达1.2万亩。可是,在创业初期,杨志啸也曾面临技术匮乏等诸多困难。

  “为了能够系统学习蔬菜育苗及种植管理技术,市县两级团组织,积极帮助杨志啸对接山东寿光农业专家,协调安排其参加青年创业赛事,帮助合作社实现了快速成长。”共青团靖远县委书记张琦介绍,多年来,杨志啸坚持把带动村庄及周边地区群众共同致富作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举办蔬菜种植实用技术讲座,创办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基地,帮助乡亲们提升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引领带动农村青年人才创业,有力促进了靖远蔬菜产业的发展。

  扶持一名青年创业,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引领乡村发展的“引擎”。共青团白银市委积极为青年创业者搭建跨区域资源对接平台,并聚焦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培训+实践+服务”培育链条,大力培育“理论+实操”复合型青年人才。为促进青年致富带头人快速成长,精心策划组织青年企业家赴北京、南京等地开展产业考察与技能培训,累计培育职业化青年“新农人”860名。还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打造“十百千”创业引领工程、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挖掘培育文冠果生物制品开发、蔬菜种苗基地建设等56个优质项目,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兰州·白银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建”活动,引导青年人才在“甘味”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等领域开展跨区域合作。

  让青年成为振兴“先锋”

  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是“7.22”岷县漳县地震灾后重建的异地安置村。2015年8月,新坪村群众刚从岷县搬来时,大家不会种菜,也不愿种菜,没有致富主导产业。“90后”村委会主任陈永红带头克服“怕、懒、靠”思想,先后投资10多万元,示范种植6座日光温室,首次种植3个月就收入3万余元,让乡亲们看到了发展的方向和致富的希望。

  为推动村里蔬菜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陈永红又带头动员自家亲戚率先流转土地,最终带动590户群众同意流转,由村里集中统一建设日光温室。在陈永红和村“两委”的积极争取下,每座日光温室还获得了5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缺钱的燃眉之急。“一开始,大家不愿种黄瓜,现在是抢着种。”已担任共青团白银市委兼职副书记、新坪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陈永红介绍,目前全村累计建设日光温室585座、蔬菜大棚320座,平均每座温室大棚年产黄瓜3万斤以上,每座棚增收5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人人有产业,家家能致富”。

  记者在新坪村采访时注意到,这个只有595户的村庄,居然同时设有两家银行的营业网点。“我们村里的蔬菜交易市场,去年一年的交易额就有3亿多元。”提起这个,陈永红言语间满是自豪,他向记者介绍,黄瓜种植成规模后,新坪村及周边村庄黄瓜种植户进行交易,大多都是沿路摆摊销售。为解决黄瓜销售难题,他牵头建设交易市场,配套建设恒温气调库,并成立了蔬菜贸易公司,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十年磨一剑,依靠以黄瓜种植为代表的多元富民产业,新坪村从昔日的“穷苦村”蜕变为今天的“花儿新村”。“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既要树立为民服务的理想,更要有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魄力。在带领新坪村实现‘蝶变’的征程中,团组织全力给我们搭建平台、对接资源,给了我们很大帮助。”陈永红说,下一步,他和村“两委”将竭尽所能引领带动村里的年轻人成长,帮助他们成长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先锋力量。

责任编辑:李华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