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长在村里的百强企业

发稿时间:2025-05-19 10:04:00 来源: 农民日报

  再次登上年度全区百强企业榜,浙江慈孝堂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楼中平感到信心更足了。说实话,在昔日的全省“首富”——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有7万多家的民营企业,素以实体经济闻名天下,想要入围这一榜单,足见难度之大。更让人诧异的是,他的“慈孝堂”总部设在村里,这在前50强企业中,几乎凤毛麟角。

  楼中平的信心源于大健康产业,也源于脚下土地。近段时间,捷报频传:4月19日,其美国全资子公司在洛杉矶总部开业;而万里之外的村庄里,投资超亿元的康养体验中心,正紧锣密鼓全速推进,如若顺利,8月即可动工,翌年投入运营……这常让他感慨,4年前决定回村发展,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除了经营指标的飞涨,让楼中平更具价值感的,是通过企业发展,让村集体和老百姓“钱袋子”一道鼓起来,大家有钱可挣,劲头足,矛盾自然少。记者抵达楼塔镇雀山岭村的老年食堂时,正值中午11点半,前一波老人刚用完餐,后一批员工陆续上桌,恰好错峰。一荤两素,老人吃饭费用全免,行动不便者,还能送餐上门。

  雀山岭村党总支书记楼浩仁介绍,这里原是一处破败的纸箱厂,几年前凤凰涅槃,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CBD中心”。一楼是食堂,上面三层用作办公,还有个数百平方米大的宴会厅,既是村里的家宴中心,也是“慈孝堂”的培训场地。如此一来,像老年食堂,在两方面派上用场,企业恰好解决了用餐问题,村里无需再投入运维费用,整幢楼打包出租,收入相当可观。

  说起过去景象,楼浩仁不住摇头。2017年,他回雀山岭当书记时,村集体经济几乎全镇垫底,账面上还有六七十万元外债,年年入不敷出。再看村集体资产,实际上,家底不错,村里有五六处闲置厂房,曾立下汗马功劳,因为经济相对发达,外头姑娘都愿往山里嫁。之后每况愈下,关的关、停的停,反倒成了安全隐患和脏乱差的重灾区。

  说起当年的盛景,楼中平的父亲楼永璋就功不可没。当过20多年的老书记,眼见村子由盛入衰,老人家亦是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楼浩仁年纪轻、思路活,就想着怎样把“包袱”变财富,一有机会就找在外打拼的能人,希望他们能为村里出谋划策。慢慢地,楼中平心中的乡情被勾起。

  楼中平初中毕业后,进了重点高中,两个礼拜后竟叛逆辍学,进城去当泥工,后来又参军入伍,转业后好不容易进了乡政府,可4年后扔掉“铁饭碗”,下海勇闯深圳,这才淘到“第一桶金”。转眼到了2020年,彼时的“慈孝堂”已小有名气,正值上升期,准备买地扩产能,不少地方向他抛出橄榄枝。

  “那年,连战略合作协议都签了,可眼见村里这番境况,我也很揪心。坦率讲,回村之举固然有乡土情结的成分,但站在发展角度,这何尝又不是一次机遇,尤其看到乡村变化翻天覆地,好生态与大健康产业有广阔发展空间。村里基础设施看似薄弱,可未来前景,说不定比工业园更有做头。”楼中平坦言道,使他更心动的是几方商定的合作模式,以及完备的营商环境。

  依照约定,雀山岭村搞美丽乡村提升村改造,有1300万元的项目资金,虽钱不多,但镇村两级前瞻性地拿出六成,用于废旧厂房改造。既然已引来凤凰,就要量身定制为其筑巢。由此,企业无需从土地招拍挂、厂房建设等重新来过,既可大大提速,又能轻装上阵,交付后即装修投运,村里也能立马变现获益,激活“造血功能”。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地处萧山南部山区的楼塔,也格外珍惜“慈孝堂”把总部设在了村里,为了保障各个项目稳步推进,当即成立工作专班,镇村干部多次协调推进、全程陪跑,正是得益于优渥的营商环境,这才有了立竿见影的落地效果。

  楼中平算了一笔账,因为不用买土地、建厂房,至少省下30%投入,这部分钱“肥水不流外人田”,每年给村集体带来6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关键还提供了近300个就业岗位,其中九成属于本地劳动力。在楼塔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潘路平看来,这恰好解决了“闲房、闲人、闲地”三大问题,对山村共富大有裨益。

  潘路平告诉记者,几年间,党建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镇里与“慈孝堂”签订协议,成立“楼塔文旅康养村社”共富工坊,像闲置房屋改造而来的“康养村舍”,低收入农户参与的“芽菜共富”,通过这些“两山康养造血项目”的落地见效,企业的农文旅板块得以丰富,村里的“三闲”得以激活。去年,雀山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60万元。更关键的是,楼塔康养的招牌开始声名鹊起。

  据了解,楼塔镇历史上有位先贤,名叫楼英,生于明代医学世家,著有《医学纲目》,在中医界地位举足轻重,当地还有一座百药山,文化底蕴颇为深厚。楼中平一直希望将“楼英”IP发扬光大,其“慈孝堂”的品牌核心定位“惠天下”,就与楼英的精神一脉相承,更与楼塔的资源禀赋浑然天成。

  让楼中平更加欣慰的是,如今,这些事业后继有人。当他作为共产党员,赓续老父亲的事业后,一对儿女也追随其脚步,扎根雀山岭村。儿子楼乔丹成立楼英健康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做活文创品牌;女儿楼丹妮辞去医院职务,瞄准食品加工。去年,一家三口所贡献的税收指标接近楼塔全镇的三分之一。

  从山里走出去,又回到村里来,即将花甲之年的楼中平仿佛开启了第二个春天,也有着更大的愿望,希望“慈孝堂”后10年,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在他看来,既然把总部迁到农村,就要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作贡献,也要在这片土地上勇攀高峰,用亲身实践证明,乡村舞台同样大有可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