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甘肃张掖:党建引领牧区奔共富

发稿时间:2025-05-22 10:34:00 来源: 农民日报

  夏日的祁连山麓绿草如茵,远远望去,云彩掠过之处,牛羊漫步其间,惬意悠然。时间仿佛从未改变这里,但深入其间就会发现,这片草原上人们的生活早已发生巨变——具有民族特色的整齐村落取代了星罗棋布的毡房和蒙古包,牛羊也不再“风餐露宿”,而是住进了现代化的集中养殖小区,时不时有各地而来的游客在一处处充满民族风情的街边小景前拍照……可喜的变化样样看得见、感受得到。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紧紧围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一主线,着眼解决牧区地广人稀、牧民流动分散的工作难点、治理痛点、服务断点,通过抓队伍、夯基础、优服务,推动牧区党建从“静态覆盖”向“动态延伸”转型,奏响了党建引领多民族共同富裕的“和美音符”。

  实施雏雁培养,涵养人才队伍“蓄水池”

  “牧区想要发展好,打造一支有能力、肯吃苦、能扎根的村干部队伍是关键也是难点。这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本身人口就少的农牧村,大部分群众不再从事牧业生产,守家在地的年轻党员越来越少,想给村里找一个合适的带头人非常困难。”肃南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坦言,“这是此前我们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为此,张掖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一改以往村干部后备力量培养“打着灯笼找”的被动方式,创新实施“共富先锋雏雁培养”计划,主动出击,与省内高校展开合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让人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乡村沃野。

  “以前总觉得,家乡除了山还是山,能有什么出路?”返乡大学生马冬格曾经也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满心都是对未来的迷茫与困惑。直到有一天,她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了“共富先锋雏雁培养计划”,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为首批“雏雁”中的一员。那一刻,她不但看到了家乡给予的希望,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像马冬格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近年来,张掖市通过雏雁培养计划,培育农牧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46名,牧区能人型村党组织书记达到八成以上,农牧村100%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写好特色产业“大文章”

  “五一”期间的马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像往年一样人头攒动,一些“回头客”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旅游体验。“我几乎每年都会带家人来马蹄景区游玩,今年感觉最大的变化不是景区内部,而是景区周边原来破旧的村路村舍变成了整齐的街道民宿,还修建了停车场和许多游客服务设施。以前我们都是直奔景区,现在看这里建设得这么漂亮,都忍不住停下来逛一逛。”

  “我们乡有4个村在马蹄景区范围,以前虽然也有村民在景区周边从事餐饮住宿、特产销售等行业,但多以单打独斗为主,形不成规模,收益也很一般。为此,乡党委根据四村地域相连、特点相近、产业趋同、治理相融的实际,联合景区管理经营单位、周边农牧村、相关部门单位组建了马蹄乡集镇片区党建共同体,抱团带动农文旅产业共同发展。目前,投资1400多万元建设景村共建型藏乡小镇,建成商业门店及民宿21座,为游客提供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烧烤营地、民俗体验等服务,带动120余户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肃南县马蹄藏族乡党委书记毛强介绍。

  张掖市坚持以党组织赋能农牧村产业发展,结合牧区民族文化、自然资源、特色产业,有效整合各类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积极推进产业链党建工作,以党建链助推产业延链补链,推动形成了肃南县神鹿公园、马蹄藏乡小镇、康白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联盟等一批农文旅融合联农带农示范样板,变“网红打卡地”为党群共富增长极,农牧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22年的19.22万元增长到现在的30.89万元,发展致富的势头越来越强。

  创新治理模式,共绘民族团结“新画卷”

  在肃南县“阿勒齐”调解室里,温馨的房间、滚烫的奶茶、贴心的劝解,能够有效拉近调解员与当事人的距离,使纠纷得以解决。信息员们认真记录一件件矛盾纠纷,再按照难易程度,分层次、分类别把信息分流给“全科”调解员认领化解,及时解决居民诉求,形成工作闭环,实实在在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居民家门口,让更多的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张掖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从各族群众“喝茶说事”生活习惯入手,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阿尔达议事蒙古包”“民情议院”“裕固议家”等群众议事载体,使群众诉求有人响应、有机制解决,让基层治理成果惠及每一名农牧民。

  针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后服务半径变大、群众诉求增多等“短腿”问题,根据就近、便利、高效原则,按照传统农牧业生产区域和人员居住为基础,划片成立便民服务代理点23个、建成“草原帐篷讲堂”30个、打造“全要素网格”102个。同时,探索在群众游牧转场必经路线和借牧安置点设置临时服务站,在有条件的地方落实“旁学计划”,将党的工作触角动态延伸到转场借牧、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生产生活场景,以精准服务凝聚牧区群众,推动牧区各民族群众和睦共处。(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