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情债”到“致富经”
发稿时间:2025-05-23 10:20: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从“人情债”到“致富经”
——看贵州省开阳县龙广村如何重塑乡村礼俗
走进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龙广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蜿蜒的村道旁绿树葱郁。这两年,村里的红白事礼金账簿,被写满温情的“邻里互助簿”取而代之。这个山区的小村庄,正在酿制乡村振兴的醇香民风。
被酒席压垮的村庄
——“恼火酒”就是没有任何缘由、无中生有的酒席,甚至在外面租个房子,也可以假装是自己买的,回村大摆酒席。
眼下,龙广村的3000余亩枇杷树挂满金黄的果实,空气中弥散着淡淡果香。“来尝尝我们这儿的枇杷吧,开阳枇杷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鲜甜的,别处吃不到。”村民满脸的笑容、爽朗的招呼声,和眼前静谧的村子构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实在让人难以相信,几年前它还是一个想让人“逃离”的村子。
“你猜一下,原来在龙广村,一个村民家里一年需要在吃酒席上花多少钱?”一见到龙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大模,他就向记者抛出了问题,“少则一万多,多则七八万。”七八万!这笔费用相当于村民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或者山上几百棵枇杷树一年的收成了。
是如何“吃”出去这么多钱的呢?陶大模向记者抛出了第二个问题:“你听说过‘恼火酒’吗?”“恼火酒”就是没有任何缘由的酒席。过去在龙广村,如果一户村民长时间没办酒席,又随了很多份子钱,就会“无中生有”,假称自己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子,在村里大摆酒席。
“就算是租一个房子,也可以说成是自己买的,回村就办酒。”今年67岁的龙广村村民陈永国对过去村里滥办酒席的事记忆犹新。
酒席持续时间长是龙广村过去滥办酒席的另一特点。以寿宴为例,家族大的村民办一次寿宴可以摆上七八十桌,“单是主家花在吃喝上的钱就要七八万元。”陶大模告诉记者,若是遇上了白事,至少需要5天,村民之间还会互相攀比,“你家白事办了5天,那我就办7天、9天甚至11天。”
高频次、时间长的酒席,给村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过去工资还没发下来,酒席就来了,两场大酒过后,一个月工资就没了,每个礼拜多的话有十几家都在办酒席,人可以不到场,礼金要交上,每个月赚的钱还不够去吃酒呢!”陈永国告诉记者。
陶大模坦诚地说,村民不是不会算这笔账,实在是迫于无奈。如果被邀请去吃酒但是不去,对方就会不高兴,时间长了村里人都不理你了,以后你家办事谁都不会来,面子上实在挂不住。
这样“你来我往”,轮番办酒、花式办酒成了恶性循环,原本代表着祝福的仪式成为村民眼中“挣钱的途径”,村里的风气也因为滥办酒席变得攀比成风、人情负担沉重,甚至引发邻里矛盾,让原本淳朴的乡情逐渐变味,一场针对滥办酒席的改革刻不容缓。
先立规矩后办事
——“治风”工作是一个“易碎品”,必须轻拿轻放,因此政策绝不能是刚性的,而是容易执行且能让村民发自内心接受的。
龙广村的情况在当时的农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果不能在滥办酒席上下大力气整治,群众根本不能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当中。2021年底,贵阳市开始推行“五治”工作,其中,“治风”作为核心内容之一,聚焦治理婚丧陋习、滥办酒席、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作为治理目标。趁着“治风”这股“东风”,龙广村的移风易俗工作也迅速铺开,小山村也正悄然蜕变。
积习难改。陶大模心里明白,即便工作再难,村民对破除滥办酒席这件事一定是支持的,“滥办酒席给村民带来的烦恼大家都清楚,大伙儿只是需要一个‘台阶’,那么市里出台的政策规定和我们党员干部就是村民的‘台阶’。”
如何建好“台阶”?
一方面,先定规矩后办事。贵阳市先后制定了《贵阳贵安2024年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方案》《贵阳贵安2024年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等细化工作制度和方案,紧扣“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目标任务,996个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将“3、5、15”(治丧不超过3天、礼金不超过50元、酒席不超过15桌)倡导性标准纳入红白事宜实施细则,细化婚丧事宜办理内容,确保移风易俗有章法。
另一方面,定规矩要接地气。在治理农村滥办酒席时,硬性“一刀切”可能引发抵触,而完全放任又无法扭转陋习。龙广村在推动这项工作伊始,就将规矩“讲”进了村民心里。
“从2021年底开始,我们为了把移风易俗的政策讲透,全县开了不少于1万场‘坝坝会’。”开阳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服务中心主任何思念告诉记者,“‘治风’工作是一个‘易碎品’,必须要轻拿轻放,因此政策绝不能是刚性的,而是容易执行且能让村民发自内心接受的柔性规定。”
何为“柔性规定”?何思念告诉记者,“关键点之一就是村民们对‘滥办’的理解不能有偏差。抵制滥办,并非‘不办’。”
“家里有喜事,邀请自己的至亲,摆上一两桌酒,亲友之间庆祝一下合情合理。自己的至亲办喜事了,随上些许礼金,这也是长辈对晚辈组建小家庭的支持,也不是攀比。”何思念说。
除此之外,龙广村党员干部还积极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执行“3、5、15”的倡议,村“两委”还号召村里热心志愿服务、熟悉政策法规或德高望重的村民,组建红白理事会和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实现了“村民的事村民管”,共同推动村里抵制滥办酒席的工作。
互助社里的乡邻温暖
——过去农村物质条件没有现在好,谁家办酒席,大伙儿你家三五张桌子、我家几斤青菜,照样办得热热闹闹,如今为什么不能学习过去的好风俗?
规矩有了,如何破题,又从谁家先破题?
黄启军从小在龙广村长大,后来到开阳县城上班,就把父母接过去住,很少回村里。2023年4月初,父亲去世,黄启军按照老人的遗愿回老家办理丧事。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他,近年来,贵阳市深入推进农村“五治”工作,龙广村逐步摒除陈规陋习,村里已形成喜事一天办结、丧事最多三天的新风尚。
“我觉得这样很好,以前丧事办酒最少五天,有的要办七八天,都是面子思想在作祟。”黄启军既想让老人家落叶归根,又不想大操大办,经过和家里人、村委会干部共同商议,果断做出一个决定:这次办丧事不收礼金,村民出物、出力即可。
随后,龙广村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开始张罗起来。百来名乡亲也过来帮忙,大家有的买菜送菜、有的洗碗做饭、有的抬棺发丧,节俭又不失礼数,邻里间的关系还增进不少。
村民冯开国是这次丧礼上的记账员,以前他笔下的账本记的都是现金数额,现在全成了柴米油盐,他说:“记这样的礼单还是第一次,一笔现金都没有,大家都不再拿礼金来攀比,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送,每一笔都饱含着乡亲们的情谊。”
黄启军不收礼金办酒席的做法,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也纷纷称赞:“不收礼金,大家互相帮助,省心又暖心!”看到这种做法既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又增进邻里感情,村“两委”趁热打铁,在全村推出了“邻里互助簿”,倡导村民今后办酒席不再收送礼金,而是以米面肉菜等实物互相支援。
这一倡议迅速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为了进一步规范互助行为,村里还成立了“邻里互助社”,大家自愿加入,约定谁家遇到婚丧嫁娶等大事,社员们便一起出力帮忙,或提供物资支持。渐渐地,村里的酒席风气焕然一新——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的淳朴乡情。村民们的负担轻了,关系却更近了,龙广村也真正实现了“礼轻情意重”的新风尚。
旅居经济激活乡村
——村里不滥办酒席了,文明新风吹来,营商环境也好了。当乡村卸下“人情债”的重担,振兴的翅膀便能轻盈翱翔。
解绑“人情债”是抓手,解锁“共富码”才是目的。
龙广村地处南江大峡谷与清龙河十里画廊之间,年均气温21摄氏度,森林覆盖率超70%。依托自然环境,当地村民打造了“山上有茶园、山腰有果园、山下有菜园”的立体产业带,正如陶大模所说:“我们这个地方,不搞旅居可惜了!”
若是放在5年前,陶大模断然不敢说这句话,一则发展旅居需要投入资金、时间,村民们的钱和时间都花在了酒席上;二则村里三天两头办酒席放鞭炮,环境不好客人也不愿来常住。如今,全市“五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果,陶大模心里有了底。
去年年初,陶大模带着村“两委”找上了龙广村村民姚红芬:“你家房子就在路边,你也有经验,在外打工不如回家自己做老板,还能建设家乡。”彼时的姚红芬已经在外打工10年,“一直在外面漂泊,也不是长久之计。”在陶大模的劝说下,姚红芬和丈夫一起回村,张罗起家里的民宿生意。
添置了空调、洗衣机,还在院子里建了凉亭,姚红芬的“朴宿民宿”在去年7月正式开门迎客。“正好赶上了暑假这个旺季,湖南、广东、浙江……天南海北的客人一下子就进村了,我真是又惊又喜!”从去年7月到10月底,姚红芬靠着经营民宿就赚了十三四万元,很多客人临走之前还不忘叮嘱姚红芬:“明年樱桃熟了记得给我打电话,我还要再来你家住。”
“变化真的太大了,我感觉一下子好像回到了小时候那种欢声笑语中,一家有什么事都是互相帮着一起做。”民宿经营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姚红芬不禁感慨文明乡风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
“现在我不仅想自己把民宿做好,还想带着村里的人一起做,龙广村做好还不行,我还想让南江乡、开阳县也做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产业,才能做大做强。”姚红芬说。
龙广村民宿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村“两委”精准务实的政策引领和制度创新。除了动员村民返乡创业,龙广村还成立了“旅居互助组”,由村集体牵头,整合村里的民宿资源,统一服务标准,实现资源共享,帮助村民提升经营水平。
“‘筑巢引凤’,我们要引的不是外地的‘凤’,而是让本地的村民回来,只有村民自己才能真正把乡村建设好。”何思念笑着说。
如今在龙广村,像姚红芬家这样的民宿还有17家,这些民宿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更成为展示龙广村文明乡风的重要窗口,让远道而来的游客真切感受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魅力。
移风易俗,移的是陈规旧习,树的是文明新风!龙广村的蜕变证明:当乡村卸下“人情债”的重担,振兴的翅膀便能轻盈翱翔。这里的故事,正在为万千农村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陈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