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把雪域高山变成“金山银山”

发稿时间:2025-07-06 10:36:00 来源: 农民日报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南麓的皑皑积雪缓缓融化,从涓涓细流汇成山脚下奔腾的清澈河水,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波密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林芝市东北,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在这里交界,帕隆藏布河及十多条支流交汇如织,与境内易贡湖、古乡湖等80多个大大小小的冰川湖泊共同孕育了这片峡谷沃土。丰富的水资源,加上高原温暖半湿润气候和葱郁的林地,为波密县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几年,波密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理念,高标准开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建设,推动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产业园建设启动以来,牢记稳定、发展、生态、强边使命,聚焦食药用菌和茶叶主导产业,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培育新农人,始终突出生态高效、产品优质、技术先进、农民增收,探索“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蹚出了一条产业振兴、人才扎根、联农共富的高原特色产业现代化新路子,为雪域高原乃至广袤乡村提供了全域振兴的可鉴样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产业振兴高地
  小麦、青稞、牦牛、藏香猪、灵芝、天麻、羊肚菌……这块平均海拔3300米的高原山地一直就有丰富多样的农牧业和林下资源。
  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又将中小叶茶树引进波密县易贡乡并试种成功。后来,依靠易贡茶场的红色历史文化积淀,当地农户也逐步引进茶树种植,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经营管理不善,茶产业发展多年难有起色。
  且在传统种养方式下,农产品产量低、链条短、竞争力弱,农牧民收入普遍不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我们带来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好机遇。”波密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党组书记拉巴说,“当初我们从能否带动农民增收出发,结合自然气候及资源优势,选择将茶叶、食药用菌作为重点规划和支持发展的主导产业。”
  明确方向是前提,园区建成贵在实干。为推动主导产业尽快落地生根,产业园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招商引资,通过一系列项目实施,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筑巢引凤吸引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创业。
  “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可能很多年之后我们还是在原地徘徊。”拉巴说,国家产业园经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投资撬动,为各类资源要素集聚搭建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农业用地指标优先满足,项目资金优先保障,人才支持优先考虑,公共服务优先安排,让引进的企业“拎包入住”,本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轻装上阵。
  “在招商引资和新主体培育中,我们既要体现出足够的扶持力度,也要坚持把握好服务内涵。”县农业农村和科技水利局相关负责人晏敏说,产业园招商后一边观察企业运行情况,一边分阶段分步骤给予支持措施,如在企业与广大农户建立合作关系后,政府出资建设厂房由企业租赁使用,确保项目既要落地,更要实现产业生根。
  几年来,多家企业和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这片土地上有实力、有技术、有经验、能创新、懂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这批新主体的牵引下,茶叶和食药用菌整体种植水平大幅提高,产业链条向上下游不断延伸,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
  波密县净康农业有限公司建起高原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高薪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成功摸索出白肉灵芝高产种植技术。波密高原藏天麻产业开发公司依托科研团队和示范基地,建立了良种繁育、林下野生抚育、天麻栽培、密环菌和萌发菌制作等科研平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并制定多项企业及地方标准。
  经过几年试验,札木镇巴琼村嘎隆沟林下资源种植合作社成为白肉灵芝和羊肚菌种植技术的创新高地。位于易贡乡的林芝圣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接手一度荒废的茶园,平整土地、建设滴灌、引进种苗、本土嫁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改良茶树,在卡钦冰川脚下建起高原有机示范茶园。
  加强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建设人才培训基地
  这几年,在产业园建设的带动下,嘎隆沟林下资源种植合作社依托当地野生白肉灵芝、羊肚菌资源优势,加强菌种培育、种植管理、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白肉灵芝、羊肚菌等特色菌种批量生产,并成为远近闻名的“田间课堂”。
  “刚开始我以为灵芝和羊肚菌种植很简单,但经常会遇到死菇情况。”合作社理事长嘎松罗布说,自己种植食用菌失败过很多次,“在摸索的过程中,我多次参加产业园组织到全国各地的学习交流,并得到市县派来专家的多次现场指导,逐步掌握了关键技术。”
  看着合作社示范种植大棚内一朵朵灵芝撑开伞盖,嘎松罗布感慨地说,“合作社是在产业园的扶持帮助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也要让成熟的技术走向更多的农户,让大家少走弯路。而且只有更多的人参与种植,才能一起把产业做大。”
  如今,嘎隆沟合作社已经成为产业园一个重要的乡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几年来一边示范推广白肉灵芝、羊肚菌、黄金菇种植,一边免费开展种植技术培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累计培养专业食药用菌栽培技术员15人,培育菌菇专业户80余户,培训农牧民超过2000人次,不仅覆盖了周边10个乡镇,还辐射到其他市县,为邻近的墨脱县和察隅县各培养出一名菌菇产业带头人。
  来自拉萨的退役军人扎西顿珠是目前在学的5名学员之一,“到这里一年来,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我已经逐步掌握了食药用菌的后期管理技术,打算学成后回拉萨去种菇。”
  同一时间,净康农业公司灵芝种植精细化管理实现高产,成为食药用菌种植技术传授的另一个基地。圣维农业公司引进改良茶树,改进茶树管理技术方式,让荒废茶园重新焕发生机,正在为高海拔地区种茶输出成熟的经验模式。
  从波密高原藏天麻公司的实验室和林下种植基地,越来越多的农户不仅能购买到一批批适应本地的天麻菌种,而且免费学到了完整种植管理技术。“我们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既是作为产业园经营主体的责任,也是企业获得更多原材料的保障。”公司副总经理董斌说。
  用拉巴的话说,“这里海拔高条件差,吸引人才难度大,所以就要借用新主体建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用传帮带的形式更多培养本地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让小农户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筑牢共同富裕阵地
  “看,这是我今年新买的车。”扎木镇栋亚村村民贡秋一边指着窗外的一辆白色越野车一边说,这几年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种天麻,“自从种了天麻,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回来了,大家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栋亚村正是藏天麻产业公司作为“链主”企业,采取“公司+科研+市场+专业合作社+专业种植户”模式所带动的一个天麻专业村。在这种模式下,公司提供菌种、负责全程技术指导,并以60元/斤的“统货”价格向农户统一回收鲜天麻。
  “所谓统货,就是收回的天麻不论大小,只称重量,也就是所有天麻一个价回收。”董斌解释说。而对栋亚村的种植户来说,种天麻前就和公司签订了合同,只要种出来就不用愁卖不出去。
  贡秋说,他们以长70厘米、宽50厘米为单位,也就是“塘”,在林下种植天麻。去年他和村里其他3户一共种了1280塘,平均一塘收了6斤多天麻。“天麻一共卖了46万多元,去了成本,我们每家的纯收入有将近11万元。”
  目前,藏天麻产业公司的合同种植已经覆盖到波密县7个乡镇35个自然村的500多个农户。而公司通过延伸产业链,开发出天麻食品、保健品、药品、天麻酒等多种深加工产品,大大提升了天麻附加值。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天麻产业带动农户发展也是产业园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一部分。拉巴说,这几年在园区建设带动下,波密县通过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园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专业化生产、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力度不断加大。如今,食药用菌和茶产业已成为波密县农村经济最具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企业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与农户初步建立起“我搭台、你种地;我服务,共赚钱”的互利共赢关系。农户既可以获得产业增值收益,还可以在企业、合作社、基地务工,获得更多劳动收入。
  圣维农业公司入驻后,在卡钦冰川下种出绿色茶园。茶产业发展起来后,当地农民不仅有了土地流转和参工参建工资收入,还成为股东有了分红的权利。用易贡乡党委书记刘仕林的话说,“茶产业人人有份,下一步要逐步把产业利益覆盖到全乡各村。”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