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地形破碎、农田分散,永久基本农田坡度为6度以下的区域面积约6.4万亩,占比仅9.6%。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自然条件差、施工难度大、资金需求高等多重挑战。
面对困境,该县坚持“为农民而建,让农民受益”的核心理念,以“不降标准、创新破局”的决心,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高标准引领、农民主体”的特色路径,通过创新“财政补助+专项债券+平台融资”多元投入机制,撬动社会资本深度参与,实现建设标准不降、资金保障有力、农民利益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交出了一份兼顾质量与效益的答卷。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3.35万亩,累计投入资金约7.5亿元。
为农民建 带着农民建
地处武陵山深处的思南县大坝场镇青杠园村,是一个人均耕地较少的传统村落。村民分散居住在山坡上,耕地相对集中在一个坝子里。坝子过去并不平整,田块高低错落,村民都说耕种不便,“沟沟坎坎、上上下下,犁田耙田、栽秧打谷,费力得很!”
面对现实情况,青杠园村坚持“农民需要什么就建什么,农业生产需要什么就建什么”,通过群众代表参与选址规划研究、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张贴项目初步设计示意图等方式,坚持项目跟着需求走。“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们组织县直部门、乡镇、村、业主单位、设计单位和农民代表对设计方案‘六方会审’,充分听取行业专家、镇村两级和群众意见,确保选址科学、设计合理,从源头上就严格把好建设标准关。”思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旷宗顺表示。
在建设机制上,思南探索行业专家、镇村两级和村民“三方共建”机制,通过以工代赈引导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质量监督。“施工单位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劳务用工合同,村集体组织村民从设计到施工全程参与,并获取一定酬劳。村集体则从中获取一定的组织费用,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施工方也会租用当地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购买当地砂石等,最大程度壮大村集体经济。”思南县农业资源区划研究中心主任汪志伟表示,这样村民既当“施工员”又是“监理员”,可深度参与施工管理和建后管护,既保障了项目建设的科学合理,又让农民群众将项目建设效果看在眼里、落实到行动上、改变在思想上。
“村民每天可以挣到200元工资,建好了还可以把庄稼种得更好。”青杠园村党支部书记邹思凡说。记者了解到,自2022年以来,思南县把“以工代赈”作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一项基本制度,将“以工代赈”劳务合同作为项目施工合同的前置条件优先签订,明确农村劳动力劳务费用不低于上级项目资金的20%,最大限度吸纳当地农民群众就近务工。此外,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施工单位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施工班组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劳务用工合同等形式,最大程度促进村集体和当地群众增加收入。
此外,该县还积极提升耕地使用效益。“我们通过实施村社‘土地托管’服务,村级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耕犁、播种、管理、收割及售卖等环节,获得的生产收益归农户所有,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产’转变。”汪志伟告诉记者。据悉,2022年以来,该县通过以工代赈发放农民工劳务报酬约6220万元,带动就业1.2万人次以上,促进了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在“为农民建,带着农民建”工作方针的引领下,村民对建设情况很满意。“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现在我们的耕、种、管、收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过去巴掌大一块田,一头牛进去都跑不了两圈,更不要说旋耕机、收割机了。”邹思凡说,现在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农机直接开到地里,打药则用无人机,犁地、育苗、管护、收割、灌溉都很方便,省了不少事。田间的道路也修好了,农资运输车、粮食收购车随时可以进出。这样成本降下来了,就等于多赚钱了。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王雄表示,明确“为农民建,带着农民建”,充分保障了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址合规、建设内容合理、建设标准科学。这样既保证了设计的合理合规,精准满足农民需求,又能对施工过程和进度质量有效监督,既能让农民满意,又能解决制约生产能力的关键因素,让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应有的效益。
迎难而上 标准质量双过硬
“高标准农田修建之前,河道很窄,每次遇到暴雨,就会超过河道的承载量,水就会往河道两边的农田蔓延。现在在高处修了拦河坝,田边修了沟渠,水可以通过沟渠排出去,旁边的农田也可以引水灌溉。”邹思凡说的这一变化,要得益于建设过程中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田块整治的‘十道工序’,因地制宜实施工程建设。”思南县农业农村局工程师安继荣说,施工不大开大挖,减少对耕作层的影响,不一味追求大块田,尽量不打破或少打破土地原始界限。“一通一平”整地,结合地形地貌,宜梯则梯、宜平则平、宜大则大。同时合理确定机耕道密度、宽度和类型,根据实际设置必要的下田设施、错车点和末端掉头点,确保田间道路通达度达90%以上。此外,还推进实施灌排设施提升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一江六区”灌溉总规结合,农田防洪标准按洪水重现期10年确定,实现已建成和新建高标准农田水网灌溉配套全覆盖,全面提升抗旱能力,水田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0%以上。
作为粮食安全的根基,为保证粮食产量,提升地力,该县重点在田块整治区域开展耕地提升,运用测土配方、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综合措施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耕作层厚度不小于20厘米,耕地质量等级达5级以上。
山区地形复杂、亩均投入需求远超平原地区,加之县级财政压力巨大。为保证“块块达标”的建设目标,思南县全力破解资金瓶颈,拓宽投入渠道,切实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所需资金。
“我们通过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国债基金,如今上级财政投资补助标准,已从亩均1500元提高至2500元以上。”汪志伟坦言,仅靠上级补助资金,还是远远不够。因此,县里还统筹整合其他涉农项目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由县级国有平台公司贵州万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将新增耕地、旱改水指标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融资,加大建设投入。思南还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设计与承销工作,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投入项目建设。
据邹思凡介绍,2024年,青杠园村共投入项目资金269万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893亩;实现了坝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100%,水田灌溉保证率9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如今,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思南的土地上,灌溉、排洪、机耕道等设施越发齐全,联合收割机、无人机上山下田,农民种田意愿越来越高,一幅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