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科创之城,农业大市。江淮之间、长三角西翼的独特自然地理禀赋,孕育出农产品丰富的“合肥粮仓”。为把资源和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合肥市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线,做强“链”上文章,探索出一条加工业链式驱动现代农业升级、加快农业强市建设的新路径。
凌晨3点,蜀山区小庙镇“老乡鸡”中央厨房集配中心内灯火通明,100多辆冷藏配送车陆续发车,将冷鲜老母鸡、鸡蛋、蔬菜等餐饮食材,运往全市的350家门店;
晨曦初现,庐江县泥河镇放马滩国家级稻虾种养基地内,负责人吴宝林带领20名合作社养殖户,将一笼笼鲜红肥美的小龙虾打捞出水,经过分拣、质检、称重、冷藏、装箱等工序,运往市内工厂加工;
……
在四季时光转换中,以“加工”为轴,“链”出贯通农产品“头尾经济”的“合肥味道”,每天如约走进这个千万级人口城市的商超集市、街区餐馆和千家万户。
定良策,高位建设八大产业链矩阵,引导产业向“新”迭代
近年来,合肥市在大力打造科技创新“高端线”的同时,更加重视建好百姓一日三餐的“民生线”。
围绕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在全省“走在前、作示范”发展定位,合肥市深入实施农业千亿产业集群“8526”行动,着力做大“粮食、蔬菜、种子、畜禽、小龙虾、草莓、坚果、乳业”八大百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预制食品、宠物经济、康养食品、直播带货、民宿经济”五大新赛道,打造2家以上百亿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6家以上上市农业企业,以鲜明的产业导向,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围绕加工业集聚发展。出台“强农九条”,对企业首次纳规、营收增长、“双招双引”和贷款贴息等进行专项支持。
“2024年,合肥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近800亿元,占全省比重达13%、居全省第二,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46家,对200多家企业兑现奖补资金超2000万元。今年以来,发展势头保持强劲。”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黄卫介绍,“产业引导、政策激励、入企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措施,加速了合肥农产品加工业迭代跃升。”
壮集群,打造特色加工业承载体,推动产业向“聚”发展
合肥市持续建好促进农产品加工兴旺发展的“孵化器”。优化集聚发展和平台载体等布局,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片区化组团式“板块+园区”的产业链贯通机制。
建强加工“底盘”,合肥市依托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布局肥东县烘焙食品和饲料加工、肥西县预制菜和休闲食品、长丰县生物种业和功能食品、庐江县茶叶和粮食加工、巢湖市水产和粮油加工、城区和开发区高端绿色食品加工等六大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板块,形成吸纳和集聚企业、技术的“磁力场”。
链接加工“驱动”,合肥市依托国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集中入园,建设了农产品加工业规上年产值超30亿元的肥东县经开区食品加工园、超50亿元的长丰县双凤食品加工园区、超100亿元的高新区农产品加工园和经开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等一批加工园区,各类集聚型加工园区的产值占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的50%以上。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覆盖粮油、畜禽水产、乳品、休闲和功能食品、预制食品、宠物经济等多领域的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新格局。
强龙头,壮大加工企业集群,加快产业向“链”延伸
合肥市坚持内“培”外“引”与壮“大”扶“小”同向发力,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05家、省级龙头企业102家、市级以上示范产业化联合体123家、产业链A股上市企业5家,营收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以上。
从养鸡大棚走出来的集“母鸡养殖+食品加工+冷链配送+连锁经营”全产业链“老乡鸡”集团,聚集带动市内外种植养殖企业11家、加工企业18家、餐饮物流企业5家,餐饮食材企业150家,成为中式快餐领军型企业;从小作坊发展到日产米线60万斤的王仁和米线,成为全国米线产业“顶流”企业,打造“吃干榨净每一粒米”粮食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链动”上游种植企业15家、下游配餐和销售企业400家,市场份额占全国10%、全省90%;洽洽食品链式发展坚果精深加工,“坚果炒货第一股”在全国同行业中处领先地位……
除了大力培育本土加工企业“通关升级”成长之外,还突出“双招双引”。“以链式思维打造全产业链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让招引什么企业、引进什么项目、链接哪些主体等一系列问题,都变得有的放矢了。”,谈到围绕产业链以招商蓄力加工业、以项目投入加工业,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黄卫如数家珍,“市农业农村局组建5个招商小组,深化招引,3年来累计招引签约、落地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项目307个,总投资达718亿元,詹记食品、莱牧乳业、希德罗宠物产业园等一批补链延链重点项目已顺利投产。”
重科技,赋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增值,加速产业向“精”转化
在合肥,一只小龙虾、一小袋坚果……有了加工高新技术的“注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们开发了液氮速冻锁鲜技术,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鲜美的合肥小龙虾。”,巢湖市大鑫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从鲜虾到加工成品,即使按照5比1的加工损耗计算,每斤小龙虾的身价也至少翻了一番。”
无独有偶,洽洽食品实施“质造+智造”产业升级,从原料到包装全环节推行“新鲜战略”,每日坚果品类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随身即食休闲“伴侣”;老乡鸡集团攻克优质土鸡自动化屠宰、一体式扣肉自动化加工等核心技术……
科技创新,让“土特产”蜕变向新,焕发“二次生命”,推动了这些具有合肥辨识度和全国影响力的地标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当科技与品牌双向奔赴实现融合,再次拓展了产业增值空间。
“围绕农产品加工链,我们系统化抓好科技创新,一体化联动品牌打造,有效破解了农产品量大链短、头强尾弱、头尾脱节等问题,不断挖掘产业全链条的增值潜力”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副处长王德虎向记者介绍。
通过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培育计划,让“土特产”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长丰草莓等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个农产品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合肥龙虾等46个品牌入选“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累计认证绿色食品285个、有机农产品163个。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