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树影下,汩汩溪流缓缓流淌。“大家看这里,相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名句,就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看着大门口的景致,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伴随着讲解员的声音,走过小桥,踏入马致远故居,一次元曲文化的体验之旅正式开启。
这座元代曾诞生《天净沙·秋思》的院落,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西落坡村,为了利用好这一文化资源优势,当地对故居内的设施进行了系统升级,引入数字投影、场景还原、造型图文等多样化手段,让游客在这里沉浸式感受马致远先生笔下的“诗画乡村”。
“我们打造的‘诗画乡村’乡村振兴区域品牌,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河北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重要讲话精神的鲜活实践,也是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创新做法。”门头沟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凯告诉记者,“诗”是精神文化,“画”是自然风貌,“诗画乡村”建设可以说是一场对京西乡村的全方位提振。
自去年2月“诗画乡村”建设正式启动以来,截至2024年底,首批15个示范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833万元,同比增长23.8%,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14元,同比增长7.3%。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区正以“诗画乡村”建设为契机,在永定河畔勾勒出一幅“山水村居如画,和美生活如诗”的繁荣图景。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串点成线、沟壑纵贯的地理形态为门头沟赋予了生态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带来了村与村发展不均衡、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过去每个村子各搞各的,资源散、力量薄,很难形成合力。”王平镇镇长刘成杰感叹。
从2023年开始,为了实现沟域各村联动发展,壮大沟域集体经济,门头沟区开始探索以村与村党组织建立联合党委等方式,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片区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我们充分考虑了山区农村沟域分布的实际,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融、发展相促’的原则,2023年在全区选取了5条沟域24个村,试点成立5个沟域党委,现在来看联动发展效果还是挺明显的。”门头沟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干部张传胜说。
依托全市第二批“百千工程”“京西古道”片区示范创建项目,王平镇打破村界限制,利用片区内已成型的网红登山、徒步动线,串联起整个片区内的各类资源,形成以韭园村示范村为核心辐射3个提升村的京西古道文化体验区、以西马各庄村示范村为核心辐射3个提升村的田野休闲观光区、以多点位配套设施构成的综合服务区,推动“山水林田村院产”一体化发展。
“我们现在的思路就是让各村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再站在整个片区的视角进行统一谋划,经验共享、资源互补,努力把示范片区打造成为集诗词文化、徒步运动、民俗体验、特色民宿、特色研学等于一体的文旅体商农融合综合体。”谈到王平镇未来的发展,刘成杰充满期待。
从“土专家”到“新农人”
走进西马各庄村“只在此山”乡村美育馆,运营负责人张爽正在为参观者介绍由老村委会改造而来的非遗展陈与研学空间。“我们目前规划的空间有非遗传承工坊、教研合作中心、乡村美育直播间等,这里未来将成为集美育、展览、咖啡、会议、剧院于一体的综合消费空间。”这位北大毕业的“新农人”,是“乡村CEO”训练营的第一批学员,说起美育馆的未来,她干劲儿十足,“我们之前办古道露营节时效果挺好的,以后争取多办活动,直播也会跟上!”
人才匮乏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谈到这一点,李凯深有感触:“懂农业的不一定懂市场,会经营的又不熟悉乡村。”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门头沟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先后培训村“两委”负责人、第一书记、后备人才等9700余人次。2024年底,区里还与中国农大、腾讯合作启动了“乡村CEO”培育计划,为首批52名学员开展系统培训。
在王平镇,9名像张爽这样的本土经营能手被选拔任用。他们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故居门口这条街区,我们主要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创空间。根据主理人风格的不同,每一个空间都有不同的内容和主题。”王平镇的“乡村CEO”吕志富告诉记者,未来将以马致远故居为核心,融合元曲表演、餐饮休闲等多元业态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将“小桥流水人家”中的元曲诗意,变为可触摸、可沉浸的现实体验。
“除了本地培养出来的‘乡村CEO’之外,我们还会对外招募一些乡村主理人,希望他们的到来能在院落改造、生活方式等方面,给村民起到示范作用,另外他们带来的技术也可以教给村民,这样除了租金之外,大家还能多学到些技能,以后也能多一份收入。”刘成杰说。
从“资源禀赋”到“特色产业”
用好“生态+文化+区位”优势,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是“诗画乡村”建设的关键。“我们村的高台水库有50多年的历史,多亏了这个水库,让我们高台村成了这片山区少有的‘富水’村。”雁翅镇高台村党支部书记高连义站在水库边说,“把这里开发出来之后,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百千工程”“雁翔云谷”片区提升村、门头沟区第二批“诗画乡村”建设提名村,高台村充分发挥村内塘坝资源优势,引入多种类鱼苗养殖,以泉水活鱼为招牌,围绕垂钓和特色餐饮,打造出集休闲垂钓、观景美食、亲子互动、趣味研学等于一体的“高台村新质文旅休闲综合体”项目,不仅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约28万元的收入,还通过房屋租赁、提供就业岗位的方式,带动村民增收。
苇子水村所产的红头香椿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着500余年种植历史。“鲜香椿价格高,但是不好保存,售卖时间短,剩下的就只能看着它烂掉,大家伙儿都心疼。”苇子水村党支部书记高彦辉告诉记者,为了解决鲜香椿销售周期短的问题,2024年,村委会牵头成立了公司,依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技术支持,建设“共享工厂”,把卖不掉的鲜香椿加工成香椿酱,生产线空闲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加工杏仁粥罐头,既解决了资源浪费的问题,也给周边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这本‘马致远小镇宝典’是我们王平镇的吃喝玩乐一本通,既包含元曲文化景点,也有骑行驿站、露营社区、古风体验等点位,希望游客能在这里收获丰富的体验。”吕志富拿起“宝典”介绍,为了深挖元曲文化和京西古道文化内涵,王平镇把京西古道的历史遗迹、元曲文化景点以及田园风光串联成特色旅游线路,依托马致远故居和元曲习研所打造文旅品牌,探索休闲旅游与乡土田园深度融合的慢行经济发展新路径。
昔日马致远笔下“小桥流水人家”的古老意境,已从跨越百年的诗句,逐步显化为京西山水间的美好生活。以“画”落笔、以“诗”为魂,永定河畔,门头沟区正书写着超大城市近郊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柴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