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的乡村变革:一位“00后”村支书的乡村振兴之旅
发稿时间:2025-07-31 10:41:00 来源: 天眼新闻
在正安县庙塘镇走马村,有这样一位“新农人”,他脚踩泥土、怀揣热忱,用知识为乡村注入活力,让希望的种子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他的身影格外亮眼,他就是走马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开原——一位刚走出校园不久的“00后”大学生,却已成为村民们交口称赞的“技术主心骨”。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在走马村的青山翠谷间,连片的辣椒田里已经热闹非凡。几位村民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位年轻人的讲解。只见他手持一片病叶,正用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解着辣椒病虫害的环保防治方法。这位年轻的“老师”不是别人,正是何开原。
新鲜的知识、通俗的语言,何开原的耐心细致,让原本复杂的农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让在场的农户们不时点头称是。
“我种了七八亩辣椒,今年雨水多,辣椒苗出了一些病症,何书记经常来基地帮助我们解决辣椒病症,别看他年轻,了解的知识真不少,我跟着学了好多新法子。”村民宋培友望着不远处弯腰查看苗情的年轻身影,语气里满是钦佩和感激。
2004年7月,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何开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对繁华都市的诱惑,这个年轻人却毅然选择了回到生他养他的走马村。
“村里太需要年轻人了。"何开原回忆道,”老一辈种地靠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但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层出不穷的新问题,常常束手无策。正是这份对家乡的深情,让这个年轻人下定决心: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上任伊始,何开原就走遍了全村的每一个角落,访遍了每一户农家。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传统作物种植效益低下,乡亲们守着肥沃的土地却难以增收。找准症结后,这个年轻人立即行动起来,着手对村里的农业产业进行全面规划升级。他不仅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更带来了发展的新思路。
在走马村彬青肉兔养殖场,返乡青年陈龙飞正给兔子喂食。标准化兔舍内,自动饮水机、恒温设备一应俱全。何开原和村干部在兔笼旁,仔细检查不同生长阶段肉兔的状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关键信息。
“以前在外打工,钱没攒下多少,家里老人孩子也顾不上。”彬青肉兔养殖场负责人陈龙飞笑着说,“去年十一月看中肉兔养殖前景,村里又帮我协调了场地,就想着回来试试。这半年,何书记他们都特别关心我,经常帮我解决难题,我也积累了更规范、更新的管理经验,现在养殖场越来越好了。”
如今,彬青肉兔养殖场存栏2000余只,收益10万余元,还带动周边8户农户加入养殖,辐射200人次就业。闲置的旧场地盘活了,土地效益提上去了,村集体经济也跟着鼓了起来。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何开原带着村干部一次次开干部会、群众会磨出来的,他梳理出“三张清单”——本地能人清单、闲置资源清单、政策支持清单,吸引本地青年返乡创业,让更多的当地年轻人参与到乡村“变形记”中。
发展了产业,便要谋销路。在如今的时代浪潮中,电商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何开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带领村民搭建电商平台,将当地的高山细笋、新米等农产品通过直播带货销往全国各地。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间成了新田地,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新农人”的新模式带来的好处。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何开原说,“下一步,我将会继续带领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增加更多高附加值、适销对路的新品种种植,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学习智慧农业、绿色种植等新技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同时盘活土地资源,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并结合新媒体平台,让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一起涨,真正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到每一位村民。”
站在村头眺望,连片的辣椒田郁郁葱葱,现代化的养殖场井然有序,电商直播间里热闹非凡。走马村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一个“00后”村支书对家乡的深情,是一个新时代青年对乡村振兴的担当。“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脚上的泥巴。”何开原的“变形”故事,正成为正安县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随着更多“归雁”返乡,走马村的“变形记”还在续写新的篇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