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酷暑,热浪灼人。四川省江油市战旗镇白沙村的千亩稻田里,绿浪翻滚,生机勃勃。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定木照例来到田间,仔细察看水稻长势。“刘书记,我们村啥时候扩建水稻基地啊?还有村民想流转土地。”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刘世友问。话音未落,村民王兴宗兴奋地扬着手中的证书:“刘书记,我的农机手资格证下来了!这下又能多挣一份钱啦!”刘定木一边查看水稻长势,一边回应村民关切——土地流转、专家培训、拓宽销路……他的田间“办公室”总是非常繁忙。
这幅充满干劲的夏日图景,正是白沙村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发展成果可感可及的生动写照。近些年来,白沙村坚持产景相融、产旅一体、产村互动思路,以土地资源入股方式,带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蹚出一条“集体种地、村民得利,人人是股东、年年有分红”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目前,全村超60%的村民入股土地合作社,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2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0万元跃升至117万元。
多元模式盘活沉睡资源
白沙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个丘区村庄,曾因产业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土地撂荒等问题发展滞后。为打破发展瓶颈,村党组织探索土地入股“地生钱”、农机入股“器生钱”、劳务入股“力生钱”发展模式。
“这连片的土地,就是我们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刘定木指着眼前辽阔的稻田自豪地说。然而,这位“股东”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当初整合土地时,有20余亩土地位于核心区,村民不同意流转,导致500多亩地面临碎片化困境。为此,村党委迅速组建专班,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乡贤老党员助力,一线网格员参与,轮番做工作,最终打消村民顾虑,零散土地得以集约化,土地股份合作社顺利运转。
合作社以每亩保底500元分红吸纳村民入股,整合土地3000亩,实现“地生钱”;成立农机合作社整合农机资源,既保障本村耕种,又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器生钱”;针对留守老人和需照顾家庭的劳动力,成立劳务合作社,组织村民就近务工,实现“力生钱”。2024年,白沙村土地分红达53.55万元,农机服务净收入46.71万元。农机手王兴宗感慨:“我家2亩多地入股,加上劳务合作社工资,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
科技赋能助力产业升级
在江油市及战旗镇两级党委指导下,白沙村党委按照“保稳、提质、增效”思路,推动传统农业“稳家”、经济作物“发家”、品牌集约“旺家”,助力产业升级融合。
为了稳固根基,白沙村连片集约打造优质粮油核心基地,全力发展白沙稻米主导产业,2024年产值突破900万元。积极整合旱地资源,吸引一批有见识的返乡人员种植石斛、百部等特色中药材,为白沙村注入发展活力。
产业要持续兴旺,品牌是关键。白沙村建设自动化大米加工车间,成功取得SC认证,并注册“白沙裕农”品牌。普通白沙大米从过去的每斤不足3元上升至4—8元,富含营养元素的“富锌”大米更是卖出每斤20元价格。
为了提升品质和附加值,在江油市指导下,白沙村积极寻求科技赋能,与绵阳市农科院合作设立“科技小院”,试种的高端品种“松香丝苗”大米,以其优异品质赢得市场青睐,售价达到普通大米的两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开更广阔空间。
延伸链条共享发展成果
除了发展农业,白沙村还利用资源优势,建立150亩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1000余平方米的白沙食堂,打造稻粮科普馆,吸引城市学生和青年前来研学,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了解粮食安全。研学基地年接待能力超3万人,为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
白沙村坚持成果共享,在重阳节举办“千叟宴”和文艺演出,及时维护破损道路、沟渠和公益设施等。“每年重阳活动,村民都会自发帮忙摆桌椅、做清洁、开车接送老人。”刘定木感慨,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党组织更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了。
据介绍,今年以来,江油市全面压实党建责任,系统构建抓党建日常述职、县乡村三级书记座谈、流动指导等责任联动体系,为镇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重点任务明晰思路、细化举措,乡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通讯员 王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