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黄土三朵花的乡村振兴实验

发稿时间:2025-08-04 10:2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这片耕读文化深厚的黄土地,刘燕、王晓娟、令彩娟都是小有名气的女创业达人。3个土生土长的女青年扎根乡土,借助互联网,把家乡的特产变成了产品,卖到大山之外的大天地,被传为一段佳话。

  3位女青年创业者的事迹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用青春和智慧谱写美好生活。日前,在团甘肃省白银市委组织下,记者来到了她们身边,走进了她们的创业往事。

  迎来夏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的黄土山梁上还挂着霜。刘燕掀开酒窖草帘,第一缕酒香弥漫在高高的山岗;而在此刻,王晓娟正把最后一块腌缸肉装进真空袋,封口机“啪嗒”作响,把浓郁的肉香打包送往远方;令彩娟则对着手机一声声喊“上链接”,当天,她要和小伙伴们把准备好的5000单苦荞面卖到四面八方。

  在海拔2000米的黄土高原,3位30岁出头的会宁女性正用各自的方式刷新“农产品上行”纪录:刘燕以本地小杂粮酿出年产值20万元的“会宁美酒”;王晓娟凭传统腌缸肉日销近万元,辐射全国30余地;令彩娟则借短视频直播日发杂粮订单数千单、年销售额数百万元。

  “她们以家庭作坊为起点、以社交媒体为通路,在零添加剂与原产地直供的赛道上,将黄土地的味觉符号转化为可复制的产业样本,为西北县域经济提供了鲜活的青年创业注脚。”有观察人士说。

  “会宁媳妇”的乡村振兴实验

  海拔2000米的毛坪村,清晨7点,雾气沿着山涧往下淌,像一条柔软的围巾。刘燕把温度计插进发酵池,读数停在19℃。

  她舒了口气:“温度对了,酒就香了。”谁能想到,这个1988年出生、在天水长大的姑娘,会把人生最重要的20年,熬进一坛坛用黄土、杂粮、山泉水酿出的“会宁美酒”中。

  2018年,刘燕第一次蒸酒。老土房里的灶膛噼啪作响,锅盖上白气翻涌。她攥着从小姑子那里寄来的酿酒笔记,手心全是汗。

  高粱、大米试过了,她又把会宁的小米、玉米、粮谷倒进甑桶——“杂粮馍馍能养人,杂粮也能酿酒。”第一滴酒液落进瓷碗,清澈、带甜,刘燕的眼泪跟着砸进碗里。

  酒成了,可没人敢喝。她把散装酒装进矿泉水瓶,骑着电动车去县城摆摊。第一天,一瓶没卖;第二天,一位老人尝了一口,转身喊来整条巷子的邻居。第三天,她收到的订单写在烟盒纸上:“毛坪刘燕,20斤,别兑水。”后来,订单写在作业本、药盒、快递单上,甚至写在村民的手掌心。

  2020年,刘燕正式把小杂粮酒推到人前,给它们取名“最美会宁”。

  刘燕的实验室是黄土地本身。牛棚和酒坊只隔一堵矮墙。1万斤粮食蒸完酒,酒糟直接滑进牛槽。牛吃得欢,毛色油亮,杀出的肉被顾客提前预订,起名“醉牛肉”。鸡也吃酒糟,生出的蛋黄像晚霞。村民笑她:“刘燕把日子过成了循环诗。”

  自然也在考她。会宁年均气温7℃,冬天发酵池像冰窖。她给土房装上空气能,自己烧暖气,把温度计挂得像一串风铃。“酿酒不是对抗自然,是跟自然谈恋爱。”山泉水从自留山滴下来,她每天提着小桶去接,桶底沉着几片落叶,像酒里自带的邮票。

  今年春天,第三批酒出窖。刘燕把坛口打开,酒香顺着风爬上山梁。“你喝到的不是酒,是会宁的日光、黄土、杂粮馍馍,还有我20年的心跳。”她说。

  王晓娟和她的“陇味江湖”

  会宁河畔的清晨,雾气像盐霜一样挂在瓦楞上。王晓娟掀开那口黑黢黢的盐缸,白花花的粗盐“哗”地一声落下,盖住了整块猪肋条。她伸出食指,在肉皮上按了按——“回弹正好,盐分吃透了。”

  1984年,王晓娟出生在河畔乡任岔村。14岁那年,父亲病重,她初二辍学回家,半年后父亲离世,17岁的她成了家里的“主厨”。

  灶台是土坯垒的,锅铲比她的胳膊还长。为了给弟弟补营养,她把母亲做的咸腊肉切成丁,炒成一碗油光发亮的“盐缸炒饭”。邻居尝了一口,咂咂嘴:“这丫头,有灶王爷的嘴。”

  2003年,19岁的王晓娟揣着1万块“打工血汗钱”,盘下河畔街角一间30平方米的苍蝇馆子。锅碗瓢盆是二手的,菜单只有3道菜:炒面、烩面、腌缸腊肉炒饭。

  一年下来,她挣了两万元,也攒下第一条围裙——油渍浸透,像地图。后来她去兰州学烹饪,又回到白银市开中餐馆。2007年腊月,她结婚。第二年腊月,她关店——回家带娃,一带就是10年。

  2018年,儿子上小学,王晓娟把案板重新支在自家院子。她开始做“流动酒席”:一辆二手面包车、3口大铁锅、6个临时工,三四十桌的流水席,她能在一小时内开席。2019年辣椒大丰收,她收了200斤滞销辣椒,连夜炒成辣子酱,装进吃完的罐头瓶,送给酒席上的客人。3天后,微信群里“叮叮”响:“还有没有?我出30块一瓶!”于是,辣子酱成了她的第二件“兵器”。

  母亲腌了一辈子腌缸肉,王晓娟把老手艺做了“升级”:土猪肉、粗海盐、花椒,再无其他。每块肉在缸里躺足30天,再挂到屋檐下风干。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她宅家直播——不露面,只拍肉。刀起刀落,肉香顺着网线飘到西安、兰州、银川。

  “每天下午4点发圈,6点截单,凌晨两点封装,6点邮政来拉货。”每天都能卖出数千元,最远的订单来自深圳,收货人留言:“吃到黄土高坡的冬天。”

  如今,王晓娟的后院像一座“袖珍食品工业园”:左边是腌缸肉晾晒棚,右边是辣子酱炒锅,前面是流动酒席的折叠灶台。旺季30多名工人,多数是本村婶婶;淡季十几人,她把她们编成“钟点工排班表”。

  2023年,她干脆自己养猪,从饲料到腌制一条龙,“品质攥在自己手里,才睡得踏实”。

  王晓娟一直在探索,“明年想做成小包装,像薯片一样,一撕就吃。”她笑,眼角有细纹,却亮得像灶火。

  令彩娟和她的“农村转弟”

  清晨5点,会宁县四方吴镇蔺家湾村的薄雾还没散,令彩娟已蹲在麦地边,把手机靠在田埂上,按下录制键:“大家看,今年的荞麦穗多饱满,今天就去老李家收,磨面咯!”

  屏幕那端,几十万粉丝跟着她一起深呼吸——泥土味、麦香味、手机信号味,一起涌进城市的高楼。

  1992年出生的令彩娟,小学没念完就放下书包去了江苏电子厂打工,一年后,又转身学理发。剪刀“咔嚓咔嚓”5年,她在会宁县城开了两家美发店,镜子里,她把别人的头发染成玫瑰紫、奶奶灰,却把自己的梦想剪成一条安全线——“够吃够喝就行”。

  2022年,父亲病重瘫痪,姐姐远嫁,弟弟在新疆。她关掉店门,回到土炕前,手机里全是别人拍的田园牧歌。她突然想:“我也会种地,也会做饭,要不试试?”

  父亲拿不稳手机,镜头晃得像地震。令彩娟在院里磨荞麦,汗水混着面粉往下淌。她一边推磨,一边对着镜头憨笑:“这是我家今年的新荞麦,磨成面,做饸饹可香了。”

  没想到,这条“土得掉渣”的视频冲上快手热门,播放量700万,粉丝一夜涨了两万。评论区全是:“转弟,这面粉能卖吗?”“我想吃你做的浆水!”

  “转弟”是她的小名——父母连生5个女娃,盼下一个“转成弟弟”。如今,她把名字改成“农村转弟”:把黄土地的馈赠,递到全国餐桌。

  她先收地皮菜。雨后,山坡像铺了一层黑珍珠,她跪在地上捡,膝盖浸在泥里。晒干后,挑拣、去土、称重,经历多少道工序,一筐只剩一半。第一次发货200单,她赚了800块,笑得比剪头发时还开心。

  后来,荞麦、苦荞、扁豆、胡麻油、粉条……订单像雪片飞来。她租下废弃的房子做仓库,雇来57个乡亲:姐夫管收粮,三姐夫管打包,弟媳当客服,连70岁的老婶子也坐在院子里挑地皮菜,一天能挣100元。

  夜里12点,仓库灯火通明。令彩娟戴着头灯,核对订单:“北京朝阳区,苦荞面5斤;广州天河,浆水4瓶……”打印机“吱吱”吐单,像一场深夜音乐会。

  她一天只吃一顿饭,睡4个小时。剪视频、磨面、盯温度、回复私信,手机电量永远红到最后一格。粉丝心疼:“转弟,你慢点。”她咧嘴笑:“怕啥?黄土地最不怕累。”

  做甜醅子是母亲的手艺,却成了她的难题。一次发酵失败,300斤糯米变酸,她蹲在厂门口掉眼泪。第二天,她换师傅、调温度,把甜醅子装进铝箔袋,抽真空,快递箱里再放冰袋,“不能让城里人吃到一口失望”。

  现在,她的甜醅子、浆水、炒面,成了北上广白领的“乡愁套餐”。有人留言:“吃了你的苦荞面,我戒掉了奶茶。”她截图保存,像收藏一枚勋章。

  今年开春,令彩娟在自家地里试种了5亩向日葵地。盛夏时节,向日葵花盘低垂,像无数个金色话筒。

  “明年我想卖瓜子,如果成功,就带乡亲们一起种。”令彩娟说。风吹过,花盘沙沙作响,仿佛在说:黄土地从不辜负汗水,只要肯弯腰,就能捧起整个秋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