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垂首,白河呜咽。夏末秋初的孙胡沟村,空气中弥漫着化不开的沉重与哀思。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驶入这个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的深山村,沟壑间到处裸露着洪水冲刷过的痕迹,如同这片土地无法愈合的伤口。这些日子,村民一提起他们深爱的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总忍不住抹泪。
2025年7月26日深夜,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席卷京北。尹春燕组织村民紧急避险转移时,为确认山脚下两位高龄老人的安危,与丈夫蔡永章毅然冲入如注的雨幕,再也没有回来。十几天后,在距离孙胡沟村30公里外的白河北村,人们找到了她的遗体。这位在滔天洪水中为守护乡亲而牺牲的燕山女儿,把5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她为之倾尽心血的土地上。
8月14日,中共北京市委追授尹春燕、蔡永章同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二华子”——这位乡亲们从不称呼官衔、只唤乳名的女村支书,用生命在她挚爱的青山间,铸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让村子亮起来、美起来、富起来”
两山夹一沟,宛如被巨斧劈开,9个自然村散落于海拔180米的落差间,孙胡沟村的地理环境堪称“地质博物馆”。1974年5月,尹春燕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长大后,在家干过农活,在外做过买卖,丰富的生活阅历让尹春燕对农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2013年,看过外面的世界,她毅然回到村里,当上了村会计。
“她当时的办公室就在村委会一楼,村里人一进门,第一个找的就是她,她屋里每天人气很高,就像是老百姓的办公室。”在孙胡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孙桂起眼里,尹春燕能干事有人情味,“她是怀着回报家乡的心理回来的。”
在孙胡沟村,土生土长的尹春燕被村民称呼“二华子”,这是她小时候的昵称,村干部也像家人一样称呼她“二姐”“二华”。2019年,她挑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重担。
孙胡沟村是个经济薄弱村,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村集体收入缺乏稳定性。乡村振兴怎么干,村民有期盼,尹春燕有决心。
“咱孙胡沟是琉璃庙的大村,尽管我是女书记,但也要让村子亮起来、美起来、富起来!”尹春燕的这番话,琉璃庙镇党委副书记彭兴华记忆犹新。
尹春燕说到做到。7年时间里,她像只不知疲倦的燕子,为孙胡沟村衔来振兴的希望:2023年槐花飘香时,她带领村民养蜂,被蜇得满手红包仍笑称是“甜蜜勋章”,短短2年,50箱蜂群变成200箱金黄的希望,去年产出10多万元“致富蜜”;心疼烂在山沟的野杏,她三赴城区引进榨油设备,让苦涩的杏仁化作香飘万家的“金油”;她撂下一句“老百姓让铺到哪儿就铺到哪儿,没钱我去想办法”,硬是“啃”下政策和资金的“硬骨头”,让柏油路铺到每户门前。她争取打下的一口水井,解决了村民多年用水不便的难题;建起的老年驿站,解决了150多位老人就餐问题;新栽的5000株月季在村道旁摇曳生姿,昔日的山沟有了游客驻足……
这几年,孙胡沟村集体经济连年增长,每一分钱都浸透着尹春燕的心血。孙桂起忘不了她那股“轴”劲:“为了一个康养项目,她上午从村里追到了镇上,然后在镇政府会议室门口一直等到下午对方散会。”她这种广结人缘、积极向上争取的性格,是孙胡沟村持续向上发展的重要原因。
“她时时刻刻都心系百姓的安危”
尹春燕不仅是村里的“领头雁”、实干家,更是村民的主心骨、贴心人。她对村民的关爱,浸润在日常的点点滴滴里。
在尹春燕的手机里,存了500多个村民的微信。从村委会到村口十几分钟的路程,她经常要走1个多小时。“她特别爱与人交流,见到谁都打招呼,或者加个微信,有事就让找她。”村民于淑凤红着眼说。
孙胡沟村有20多户低保户和五保户家庭,每家每户都是尹春燕的牵挂。82岁的五保户于德生至今记得,在村里总能看到她拎着水果串门的身影。“她遛弯路过就推门进来,就像亲闺女回家,常给我捎水果、买药,连手机话费都帮着充。”在他眼里,尹春燕没有“书记架子”,只有家长里短的贴心。
“她对孤寡困难群体的照顾是发自真心的。”孙桂起提到一个细节,“村里物资不如镇里丰富,因为她老是去镇上开会,村民经常说‘二华子,你给我带点东西’,她开完会就给带回来。遇到家庭困难的,就直接把价签撕掉,不收钱。”
这份自然而然的付出,是尹春燕融入骨子里的为民情怀。她还经常自掏腰包为急用钱看病的老人垫付医药费,垫钱后总叮嘱丈夫蔡永章:“下山记得把药捎上来!”
提起党员蔡永章,村民都说他是个眼角带笑的“热心肠”。孙桂起常看见他背着工具包爬坡:“谁家水泵坏了,他袖子一挽就开修。”他的周末总被妻子“征用”——给听障老人修电视,帮瘫痪家庭装空调。他的工装永远沾着机油,尹春燕总念叨“穿件干净衣裳”,转头又夸他“修电机时发光”。
在当地干部眼里,尹春燕是位“脾气直爽”“表面大咧咧,内心又比较细腻”的村支书。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她事无巨细,总是不放心。
“她时时刻刻都心系百姓的安危。”彭兴华回忆道,每次防汛转移,尹春燕不仅安排村“两委”干部、党员骨干去做工作,更是亲自到户查看,确认是否真的转移。到了安置点,她还要关心村民吃得怎么样、心态如何。村民家中自来水是否畅通、煤气使用是否安全,这些琐碎小事,她都亲自下户检查。
在处理村民矛盾上,尹春燕也从不浮于表面。“她不是简单打电话派别人解决问题,而是亲自坐到老百姓炕头上,聊两三个小时,把话聊透。”彭兴华感慨,这份耐心和真诚,让尹春燕总能找到化解纠纷的钥匙,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接过她的这面旗帜,走她没走完的路”
尹春燕与村民的真切情感在生死关头时愈发凸显。
7月下旬,北京雨情告急。7月26日晚上9时40分左右,孙胡沟村的雨势骤然增大,村民房檐上的雨水从细流变成喷涌。尹春燕紧急召集村“两委”干部开会部署转移,她与村会计王钺坐镇村委会,负责值守指挥、联系协调、看护已转移至村委会安置点的村民。工作群里,不时响起她的最新指令。
就在大部分村民已安全转移时,尹春燕得知还有两位住在山脚下的高龄老人尚未转移。尽管大雨倾盆,洪水已漫过村道,她还是决定亲自前往查看确认,并叮嘱王钺:“无论如何也要守好村委会,守好已经转移至此的村民,不要离开一步!”
有村民试图阻拦:“这大雨就别去了!”但尹春燕夫妇攥紧手电筒毫不犹豫冲了出去,这是二人留给乡亲们最后的身影。两道手电光刺破雨幕,如倔强的萤火投向漆黑深渊。
翌日早晨,孙桂起带人翻山绕行近2小时(平时10分钟的路),满脚血泡回到村委会,当王钺颤声问道:“二姐他们呢?”这个硬汉只能强忍泪水撒谎:“雨大,她一女的,路不好走……”他带人沿河道搜寻,回应他的只有洪水的嘶吼。傍晚,村内两位老人吃饭喝粥时问起“二华子”,孙桂起捂着脸蹲在地上,老人把碗里的粥倒回盆里,掩面而泣。
尹春燕夫妇失联的消息传开后,村民自发组织,沿着河道、山路搜寻,呼喊着“二华子”,声音在山谷间久久回荡,却始终没有等到回应。
5天后,7月31日,蔡永章的遗体被找到。19天后,8月13日,尹春燕的遗体被确认找到,孙胡沟村再无“二华子”。
8月15日,孙胡沟村召开了灾后的第一次全体党员大会。“我没想到会回来这么多党员,现在进村的交通还不方便,有的是从城区赶回来的。”孙桂起激动地说,他在会上宣读了市委的追授决定,大家一致表示:“接过她的这面旗帜,走她没走完的路,把她的精神发扬光大。”
如今,孙胡沟村的重建已经开始。坍塌的房屋旁,挖掘机轰鸣着重塑家园;冲毁的路段上,施工队抢修着希望之路。在洪水中幸存的蜂场,嗡嗡的蜂群飞向山花烂漫处……
尹春燕走了,带着对孙胡沟村无尽的牵挂与未竟的蓝图。但她用生命书写的答卷,正在这片土地上续写新的篇章。那个总被唤作“二华子”的女村支书,终以另一种方式,永驻她深爱的这片土地和百姓心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