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种下“黄金橙” 长出“亿元村”
——重庆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绿色转型探访

发稿时间:2025-08-27 11:03:00 来源: 农民日报

  一江碧水奔流向东,两岸青山连绵起伏。在长江三峡雄奇的夔门入口南岸,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的万亩橙林,如同绿色的地毯,从山顶一直铺展到江边。八月的阳光下,沉甸甸的青皮脐橙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很难让人将其与贫瘠和污染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几年前,这里的产业还是红苕、洋芋、玉米“三大坨”,山坡常因耕作而光秃,水土流失严重。彼时的奉节县,是一座因煤而兴的“黑色之城”,过度开采给生态留下了累累伤痕。

  如今,大坝村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从“三大坨”到“金果果”,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这“蝶变”的秘诀就藏在一颗颗金黄的脐橙里。

丰收时节,大坝村的果农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受访者供图

  弃煤种橙 黑土生出“绿”金

  曾清云清晰地记得,过去的奉节,运煤的货车川流不息,空气中总是飘着煤灰。“过去在矿井工作,整天见不到太阳,浑身都是煤灰,心里总是不踏实。”曾清云回忆起那段“黑色”的岁月,感慨万千。

  随着奉节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启绿色转型之路,200余座煤矿陆续关停,曾清云和许多工友一样,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是背井离乡去远方打工,还是留在家乡另谋出路?看着眼前滚滚的长江和漫山的橙树,曾清云选择了后者,他把目光投向了祖辈们种植的脐橙树。

  起初回乡种橙子,只是想换个法子养家糊口,但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换,竟换出了一片新天地。现在的曾清云,已不再是手握铁锹的矿工,而是管理着200亩智慧果园的“新农人”。每天穿梭在绿色的橙林间,通过手机App就能实时查看土壤湿度、病虫害预警等各项数据,操控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

  “现在的工作环境和以前比,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面对着长江种橙子,心情都舒畅,再也不用担心粉尘和危险了。”曾清云感慨道。如今再看大坝村,曾经光秃秃的山坡早已被万亩橙林覆盖,满山绿意葱茏,江岸风光大为改观。

  村里建起了休闲文化广场和4公里长的健身步道,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柏油路,农房也统一进行了“改立面”“改院坝”“改厨房”等“五改”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从井下到山上,从“黑色”到“绿色”,曾清云的身份之变,折射出的是这片土地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无数大坝村村民在家门口,将昔日的“生态债”变成了今天的“绿色银行”,把绿水青山转化为了金山银山。

  数据显示,2024年大坝村1.2万亩脐橙年产量达2.4万吨,总产值高达1.8亿元,村民户均收入超过12万元。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一条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科技兴农 妙招结出“智慧果”

  “以前种脐橙,产量是不低,但品质参差不齐,一斤只能卖一块多钱。”大坝村党支部书记左明春坦言,为了追求产量,过量使用化肥曾是普遍现象,结果是“增产不增收”。

  要让好风景结出好果子,卖上好价钱,就必须在种植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奉节县因势利导,大力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大坝村的果农们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一套被他们总结为“六个一”的管护办法,很快在田间地头传开:技术规程一本书、理化诱杀一张板、以螨治螨一袋虫、无疫栽培一个球、保水固氮一园草、绿色防控一盏灯。

  “刚开始听说要在果园里种草,村民们都想不通,觉得草会跟果树抢肥料。”左明春笑着说。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实践。不久,奇妙的效果出现了,种了野豌豆和三叶草的果园,不仅水土不再流失,土壤也变得肥沃湿润。

  “现在我们主要用生态绿色的防控手段。”永乐镇党委副书记高成国指着果园里太阳能杀虫灯和黄色的粘虫板介绍道,“以螨治螨,让大虫吃小虫,这些科学手段既消灭了害虫,又避免了农药残留,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据测算,采用绿色种植后,每亩果园可减少化肥使用50公斤,降低成本近200元,优质果率也提升到了80%以上。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纷纷主动加入。

  如果说绿色种植是品质的保障,那么科技创新则是奉节脐橙笑傲市场的“独门绝技”。其中,最具颠覆性的便是“挂树保鲜”这项专利技术。它让本应在冬季成熟的脐橙,能安然在树上度过寒冬,直到次年春夏依然保持新鲜。

  “这个技术,等于把果树变成了天然的保鲜库,”高成国风趣地解释道,“市场上鲜橙稀少的时候我们再卖,就能卖出好价钱。”这项技术不仅带来了“花果同树”的奇观,更让果农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为了给这场科技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坝村还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村民”——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南大学的专家教授与研究生。他们在村里建起了“科技小院”,与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一起组建农技服务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解决果农遇到的难题。

  从绿色种植到智慧管理,科技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活力,也破解了奉节脐橙“酸甜、适度、脆嫩、化渣”的“甜蜜密码”。

  “云”端架“桥” 鲜果链接千万家

  “你看我们村里,新修的小楼多了,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小汽车,这在以前哪敢想?”左明春指着村里的新貌,难掩自豪。这份底气,源于畅通的销路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过去,村民们守着金果子,却常常为销售发愁。如今,村民们致富的渠道,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客商收购。一根网线、一部手机,就为大坝村的脐橙插上了飞向全国的翅膀。

  乘着电商直播的东风,返乡青年方刚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新农人”代表。几年前,他回到家乡,起初有些迷茫。一天,他随手拍下窗外雨后初晴的三峡风光和挂着露珠的橙子发到网上,没想到引来一片赞叹。他灵机一动,架起手机做起了直播。

  “大家好,这是我们奉节的脐橙,喝长江水长大的!”他对着镜头,身后就是壮丽的夔门。没想到,网友们不仅对橙子感兴趣,更被这片壮丽的山水所吸引。

  很快,他的账号吸引了上万名粉丝。到了脐橙成熟的季节,他的直播间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线上集市”,一天能卖出几千斤,一年下来卖掉几百吨。

  为了鼓励更多村民拥抱电商,村里还建起了共享直播间,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如今,线上销售已占据大坝村脐橙总销量的40%。

  更具创新的是“云端认养”模式。消费者只需在线上支付一笔费用,就能认养一棵属于自己的脐橙树。每棵树都配有摄像头,认养者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查看果树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这种模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也让我们实现了订单式生产,不愁销路。”左明春说。

  万亩橙林带来的不仅是产业的兴旺,还有美丽的风景。依托“临江美景”和“花果同树”的奇观,大坝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村民成金贵嗅到商机,将自家小楼改造成“鲜橙客栈”,集餐饮、住宿于一体。“游客来了,可以品尝我们用脐橙做的‘大坝八大碗’,住在能看到长江风景的房间里,体验采摘的乐趣。”成金贵说。

  如今,像“鲜橙客栈”这样的“橙家乐”在大坝村已有10家,全村年均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万元。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产业”,奉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以绿生金的发展新路。如今,全县脐橙种植面积达38.3万亩,品牌价值高达381.7亿元,一颗小小的脐橙,成就了大坝村的“亿元村”奇迹,也托起了奉节全县30万果农的百亿级甜蜜事业。(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音 见习记者 赵天浩)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