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潢川县振磊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稻田里,晚稻葱茏,虾戏鳖游,一幅稻、虾、鳖共生共荣的生态画卷在江淮大地上徐徐铺展。这片土地上的群众,曾靠“逮鱼摸虾”贴补家用,如今靠着“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循环种养新模式增收致富。
潢川地处江淮流域,淮河支流穿境而过,丰沛的水资源与温润的气候,孕育了这片“鱼米之乡”。近年来,潢川县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将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为传统农业注入崭新活力。
“刚开始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啥都不懂。”振磊合作社负责人王磊望着眼前3600亩的种养基地,回忆起2019年创业初期的情景,感慨万千。转机来自科研院校专家的“送技上门”——通过专家传授生态种养理念,指导科学设置种养时序,振磊合作社从传统“稻虾共作”升级为“一稻三虾”模式,一年三茬小龙虾亩产突破500斤。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4年,振磊合作社探索的“稻虾鳖”立体循环模式,让水稻、小龙虾、甲鱼在田间形成“水稻固氮、虾粪肥田、鳖除杂鱼”的生态链,试验田里的生态甲鱼亩产达200多斤,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近三成。
如今,潢川小龙虾养殖面积已超38万亩,其中绝大多数采用“稻虾共养”模式,建成2家国家级、12家省级示范基地,小龙虾年成交量2.5万吨、加工量超5万吨,一条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2023年起,信阳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
在河南省农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9条小龙虾生产线与2条甲鱼生产线高速运转。透过玻璃窗,自动化设备精准完成甲鱼清洗、蒸煮、分装等工序,仅掏膛环节需要人工辅助。该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这套生产线,日加工甲鱼可达30吨,工艺水平全国领先。
“以前养出来的虾、鳖多是鲜销,价格看天看市。现在从鲜活到加工,从粗品到精品,每一环都能增值。”该公司总经理王新义介绍,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渠道”模式,企业已建成集种苗繁育、规模种养、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年加工小龙虾3万吨、甲鱼1万吨、淡水鱼3万吨,综合加工能力和工艺水平位居同行业全国第一梯队。产业链的延伸让“边角料”变废为宝,研发团队从虾壳中提取虾青素、甲壳素,制成保健品原料。如今,该公司旗下的“龙小甲”“中华黄鳖”等品牌享誉市场,线上平台甲鱼产品日销8000至1万单,实现“养殖有规模、加工有深度、销售有渠道”的良性循环。
“南有潜江、东有盱眙、北有潢川。”这句在水产行业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潢川在全国小龙虾产业版图中的地位。从最初的“大路货”外销,到如今的“高精尖”全产业链布局,潢川用10余年时间完成了产业蝶变。
目前,潢川县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无公害生态甲鱼养殖基地,600余户养殖户、40余家专业合作社、近80家熟食加工企业,共同撑起年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在农都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潢川县水产养殖涵盖种苗繁育、技术咨询、产销运营等全环节,产品从水产饲料扩展到预制菜、即食食品,甚至延伸至生物提取等领域。
从田埂间的生态种养,到车间里的精深加工,再到屏幕前的直播热销,潢川县正以“稻虾鳖”为墨,在江淮大地上描绘出一幅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乡村与经济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循环种养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还促进了农业生态循环,为河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