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稳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发展新路径,有效盘活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资源资金,不断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提质增效。
记者从伊州区农业农村局获悉,截至2024年年底,伊州区已有23个农业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占全区行政村的25%,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不断涌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哈密市因瓜而闻名,被称为“瓜乡”,哈密瓜一直是当地的特色种植作物。近年来,伊州区花园乡开始探索双季哈密瓜创新种植方式,让村集体收入不断增长。目前,下马勒恰瓦克村、艾里克村、卡日塔里村三个村双季瓜大棚流转费均达到每亩3200元,三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因此大幅提高。
艾里克村共有2200亩双季瓜大棚,2020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双季瓜。双季瓜个头较小、受灾风险低、成熟时间可控,可实现错峰上市,符合市场消费需求,价格也占据优势。
“其中,有333亩大棚属于村集体。6月底和9月底收两季哈密瓜,年收入可达106.56万元。再加上出租部分大棚的收入,目前种植双季瓜的收入在村集体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0%。”花园乡艾里克村党支部书记吐合塔西古丽·依米提说。
陶家宫镇不断创新村集体特色创收方式。依托合作社,2024年陶家宫镇陶家宫村村集体收入增长至176万元,主要来源于大棚经营、棉花种植收益以及集体资产出租等。陶家宫村集体拥有15个标准棚,共计45亩地,初期种植蔬菜,2023年开始自主种植黄瓜,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20多万元。
目前,陶家宫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湖南金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中草药改良土壤,在减少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后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今年下半年有望上市。同时,合作社还申请注册了“陶家宫”商标。
近年来,陶家宫镇新户村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红色旅游。2021年,新户村被列入“推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美丽村庄试点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44万元。
目前,新户村注册成立了哈密市神州文旅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村办企业。一方面,以杏子等特色林果吸引游客发展休闲旅游;另一方面,依托当地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旅游。2023年,该村红色旅游接待2000多人次,利润达6万元。全村现有农家乐10家,商业主体120余家,每户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
充分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闲置资产盘活是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途径。陶家宫村自摸家底,对外出租建设用地。
2023年新村委会搬迁后,500平方米的老村委会闲置一年多。由于临近乡道,2024年该村将其租给道路工程项目部,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3万元。村集体拥有使用权的5间门面房也相继出租,闲置空地拓展为乡村集市。老村委会和村中空地都得到了利用,村里也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
增收后陶家宫村将资金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村集体出资提供统一无人机打药服务,有效控制病虫害,实现规模化种植,提升了种植效率。
二堡镇托干卡尔尼村也积极采取措施盘活闲置资产,花费30万元将村集体旧房屋改建为10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并积极筹建乡村大食堂,为老年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2024年,该村将村集体收入中的40万元用于地下污水支管网改造,覆盖202户村民,改善了村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白石头乡塔水村通过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利用周边闲置的草原小广场引进发展UTV越野车和露营基地项目,打造“天山部落露营基地”占地面积120亩,可接待500人。
天山乡三道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购买冷藏车与垃圾清运车,为3公里外的抽水蓄能发电站提供蔬菜配送和垃圾清运服务,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2.9万元,其中14.7万元来自垃圾清运,14.1万元来自蔬菜配送。村委会前的门面房也对外出租,年租金达到3.3万元。
大力提升村办企业效益
“我们村的农机公司不仅能干犁平耙播的活,还能干采收棉花的活,业务范围早就扩展到了邻近的乡镇。去年农机公司经营性收入达到了260万元!”伊州区二堡镇托干卡尔尼村党总支书记马祥向记者介绍道。
在全疆推广棉花机采、机收的过程中,托干卡尔尼村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购买了2台采棉机和6台拖拉机。长期以来,这些农机一直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为了进一步提高经营收益,2023年5月,在二堡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托干卡尔尼村村集体的全资企业——哈密市兴旺农机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农机租赁、农作物播种、田管、收获、秸秆处理及加工利用等。
企业聘用本村员工,在本地开展业务,效益越来越好,给村集体带来的收入也越来越多。自成立以来,公司又用创收资金自主增购了5台拖拉机。
伊州区副区长陶永明表示,近年来,通过创新发展乡村服务经济、鼓励发展合作经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等举措,伊州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今后,伊州区将巩固提升现有成果,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完善集体资产运营机制,积极创新发展途径,持续优化扶持政策,加快提升联农带农能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实习生 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