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20年前全村凑钱送他上大学,20年后他带全村致富

发稿时间:2025-09-04 10:10:00 来源: 天眼新闻

  “我考上大学时,全村人都高兴,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五毛一块地凑钱,最后硬是把3475块6毛钱塞进我的手里。”坐在台江县交宫村青石板路旁的木屋里,该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光前指尖摩挲着旧照片,述说着光阴的故事。这笔带着乡亲体温的学费,在他心里记了近二十年,也成为后来他从国企回到大山的“初心密码”。

  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三下乡”实践队走进有着“世外桃源”美誉的黔东南州台江县交宫村。青石板路串联着错落的民居,田埂间飘着泥土的清香,村民脸上的笑容像山间的阳光般淳朴——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卷背后,藏着这位村支书的归乡故事。

  1986年出生的欧阳光前,是交宫村有史以来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在多家国企打拼,成了乡亲们口中“走出去的成功人”。可早在2011年,回村的念头就悄悄在他心里扎了根:“每次看到其他村子借着政策东风发展,就总想着交宫村依山傍水,资源这么好,没理由落后。”2021年,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支持不断加码,政策、资金、技术持续向乡村倾斜,欧阳光前终于下定决心,在村民的一致支持下当选村支书,正式踏上振兴家乡的路。

  “我没当过村支书,但知道不能不懂装懂。”上任第一天,欧阳光前没急着“烧三把火”,而是挨家挨户敲门,坐在火塘边听村民说需求;钻进山林里测土配方,记录土地适合种植的蔬果。这份严谨务实,成为他开展工作的“定心丸”。

  在交宫村,欧阳光前常说:“老百姓就像一张白纸,你用心干实事,他们就愿意跟着你拼。”为了借“村BA”热潮发展乡村旅游,他牵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要拆12处乱搭乱建的猪牛圈、8处废弃柴棚,还要盘活40余处闲置空地建庭院。起初,不少老人舍不得旧柴棚,他就请年轻人上门拉家常;村里没钱买花种,他就一次次跑花卉基地,带着村干部用诚意争取到3.8万元的百日菊免费支持。如今,曾经臭气熏天的牛棚变成了游客打卡的鱼池,进寨公路旁的百日菊开得艳丽,房前屋后的蔬果挂满枝头,交宫村彻底换了新颜。

  更让人惊喜的是交宫村的村干部团队——近80%是大学生。“第一位大学生回来了,后面的孩子就有了榜样。”欧阳光前把村里所有大学生都拉进群。现在,村“两委”常组织大学生座谈会,让返乡学子给中小学生讲校园故事;通过“传帮带”传承民族文化,用奖励机制引导孩子们参与家庭用电安全监督、乡村卫生维护;还搭建了芦笙学习、刺绣教学的平台,打造出35个村特色产品,让民族文化与乡村产业一起“活”起来。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跟着乡亲们一起干,就一定能把交宫村建得更好。”采访尾声,欧阳光前望着村后的青山,眼神坚定。贵州民族大学“三下乡”实践队的队员们握着记录满满的笔记本,心里满是触动,“欧书记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当个人理想和家乡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便是有意义的青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侯萌

  贵州民族大学“非遗传承 数智赋能”团队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