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大抓干部,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要做好全国村“两委”换届。村“两委”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而村党组织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如何破解村党组织书记接力难题,将成为稳定农村基层组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期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19)数据,2019年样本村中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为50.02岁,45岁及以下占比仅为28.43%,50岁以上占比52.94%,年龄结构偏老。同时,村党组织书记性别比例失衡明显,306个抽样村庄中,男性村党组织书记290个,女性仅为16个,女性占比仅为5.23%。上一轮村“两委”班子换届之后,情况有所好转。2022年,我国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为45.4岁,下降4.62岁,妇女成员在村“两委”班子中的占比也达到28.1%。客观而言,“老龄化”基层干部虽然经验丰富,但在接受新观念、新技术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年轻基层干部虽然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但往往缺乏经验。若两者比例失调,就难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影响农村基层工作效率。
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少数村干部的能力素质还不能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期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19)数据,2019年样本村中村党组织书记学历为小学、初中、高中、职高或技校、中专、大专和本科的占比分别为1.96%、21.9%、23.86%、0.33%、12.09%、35.62%和4.25%,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39.87%。2022年,我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实现整体优化,村“两委”成员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占比达74%,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46.4%。同时,能人比例上升,村党组织书记中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致富带富能力较强的占比达73.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相继离乡创业,呈现出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妇孺化现象,导致可供村党组织选用的干部人选空间日益狭窄。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期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19)数据,2019年样本村中党组织党员平均年龄达到50.94岁。村党组织后备干部后继乏人,部分村庄出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兼任的现象。同时,样本村中,58.85%的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且村干部存在连任多届的现象,样本村的村党组织书记平均任职年限达7.51年;按照换届规则,任期超过一届的占48.68%,连任两届及其以上的占28.74%,连任三届及其以上的占16.32%,这表明,在后备干部不足的情况下,干部队伍流动性差,换届非常困难。
更深层次看,在结构变迁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下,乡村人口出现不可逆的转型趋势,从根本上决定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可选范围越来越小。一是乡村人口持续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为4.65亿人,相较于1978年减少了3.38亿人,未来乡村常住人口还将持续下降。二是乡村人口持续老龄化。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老龄化程度,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约1.2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6%,比城镇高约6个百分点。三是乡村人口持续少子化。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4》数据推算,我国农村总和生育率为1.29,已跌破1.5的底线,步入低生育率困境。四是乡村人口素质提升缓慢。2020年,我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为5.93%,高于全国3.26%的水平。而乡村15岁及以上的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比16.2%,显著低于全国水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工作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条件艰苦,工作繁杂,而他们的经济待遇往往不高。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期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2019)数据,样本村村党组织书记2018年平均年收入为4.57万元,相当于月收入约3800元,低于同期外出务工农民工的月均收入4107元。从收入来源看,村党组织书记的收入中,由财政支付的工资年平均为3.84万元,占到了年收入的84%;从分布看,主要年收入来自财政支付工资占比超过60%的比重为94.12%,超过70%的比重为91.83%,超过80%的比重为88.56%,超过90%的比重为81.05%。这说明,村党组织书记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付的工资,如果不提高此标准将很难吸引到年轻人。
随着乡村变迁和社会流动的加剧,村党组织书记面临越来越多的复合型挑战,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治理能力提出严峻挑战。根据《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2023年)》,2023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14.65万件,既涉及家庭承包纠纷、妇女承包权益纠纷,还涉及农户与村组集体之间、农户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纠纷,纠纷形态复杂化,极其考验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素养和治理能力。
为此,村党组织书记接力难题已成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紧迫课题,亟须破解。
一是完善选拔培养机制。第一,拓宽选人渠道。建立村级人才库,吸纳返乡创业青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探索打破地域限制,推行强村书记跨村兼任、弱村书记乡镇下派制度。第二,创新选拔标准。建立“政治素质+治理能力+带富本领”三维评价体系,量化设置带富项目数、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建立“三荐两考一公示”选拔制度。第三,完善培养机制。实施“雏鹰计划”,每个行政村动态保持两至三名35岁以下后备干部。设立书记助理岗,安排后备干部参与征地拆迁、信访调解等复杂工作。建立“乡镇党委班子成员+退职书记”双导师制,增强后备干部履职能力。第四,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打破行政边界和集体边界,参照农业职业经理人,探索选聘乡村CEO和乡村运营师进行乡村运营和社会治理。
二是创新激励保障体系。第一,提高经济报酬。逐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支持等办法,保障村干部报酬等必要支出。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薪酬增长和激励机制,量化绩效工资定档标准,适时提高误工补助和补贴。第二,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第三,提高政治待遇。选择合适的地区,试点探索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考录乡镇公务员制度,加大选拔和使用力度,畅通村党组织书记上升渠道。
三是优化基层治理生态。第一,落实基层减负。严格落实相关规定要求,整合规范各种考核、检查、评比、达标活动,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能腾出更多时间抓工作、谋发展。第二,推进村务规范。建立村级事务负面清单,明确界定村党组织书记权责边界,立足实际,推进村级工作明细化,推进村务规范化程序化。第三,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按照“三个区分开来”总要求,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构建现代培训体系。第一,完善组织体系。建立“乡村振兴头雁云学院”,整合干部网络学院和高校教学资源。第二,创新培训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乡村振兴示范点,定期组织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发达地区挂职学习、赴海外考察,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后备干部到优秀民营企业或站所、乡村振兴示范村挂职交流。第三,丰富培训内容。聚焦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的提升,重点围绕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基层党建、民生实事等农村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农业农村领域政策法规、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理论和业务培训。
作者:熊雪锋 孔祥智(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